读懂现代教育这部大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2

读懂现代教育这部大书

李春忠周顺文

——管窥《现代教育论》的启示

李春忠周顺文

(1.云南普洱学院;2.云南普洱市第一中学,云南普洱665000)

摘要:现代教育首要的基本特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培养人的基本方法论。用历史的、社会的、实践的观点观察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问题,才能正确把握现代教育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现代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035(2013)08-0000-02

《现代教育论》是近几年来教育学的一部力作。统领全书的核心问题当以“现代教育”的基本概念为要。怎样全面地来认识一个基本概念,这又是一个方法论问题。我们从著者对“现代教育”概念所做的深刻理论分析中,不仅可以学习到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核心思想、进一步加深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我们逐步掌握了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辨别、判断当前纷乱复杂的教育现象、教育问题能力,同时也能促成我们良好学风的形成。

一、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界定“现代教育”基本概念

关于建立科学现代教育概念的问题,即是“弄清现代教育的基本涵义、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现论》把学者们对现代教育概念的理解归纳为两大类,第一类,学者们主要从外部观察教育,这具有相对性。第二类,主要从内部因素看问题,明确了现代教育的涵义,具有了绝对性,然绝对性如无依凭,无时空的承载,历史局限的阶段性划分,也容易让人陷入对现代教育本质的片面曲解,抽象讨论,因此两者应该能有机的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唯物的、辨证的看问题,所以,现代教育形成有其历史过程,具体表征为某一历史阶段(时空)的萌芽、产生、发展过程,这是相对性的理解。另一方面,辨证法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都是矛盾的统一,一分为二,相反相成。社会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教育并存发展在当今这一历史阶段有其个性,在这极其多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教育中,都蕴涵着“致力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这一现代教育最基本特征。

推而言之,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实现现代教育的具体形态有其相对差异,但都不能改变现代教育致力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客观事实。我们可以理解为相对性反映着绝对性,即我们常说的“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佛经说“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意思是一粒沙子中包含了全宇宙的信息。反过来看,“致力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个人的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有其特殊形态,当现代教育凸显出各具形态的表象时,若没能抓住其基本特征,把握好现代教育自身的基本规律,我们就会被蒙蔽双眼,为一些新潮的,似是而非的观点所误导,切断了现代教育发展应有的连续性,一致性,重犯历史上违背了这一根本规律给我们带来的错误。

《现论》用历史的、社会的、实践的观点进一步论证了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限于篇幅这里不一一介绍,我们择其要提出几个问题讨论。

1.现代教育培养什么人——全面发展个人的现实实践。

教育培养什么人?这是教育要回答的首要问题。《现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是现代教育首要的基本特征,明确这个问题答案,也就揭示出了现代教育的逻辑起点,从而与那些形形色色的非现代教育区别开来了。众所周知,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理想与理论,早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提出过人的身心统一发展,体智德和谐发展的思想;我国古代思想家所倡导的“圣贤”也体现了这一思想。文艺复兴时期的启蒙思想家们和以后的一些先进资产阶级教育家们,也在不同程度提出过这个问题。在农业社会,每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不可能的,占绝大多数人口的人民群众从事生产劳动,不能进入学校学习。基本文化礼仪、生产技能仅依凭口传身授在做中学获得,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是脱离的,“泥腿子”与“笔杆子”呈现的是一种“井水不犯河水”关系,受教育者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切社会发展决定性的东西是生产力,现代社会发展决定性的东西是大工业生产,而大工业生产必需生产者个人全面发展,有之则存,无之则亡。”《现论》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作的科学判断,无可辩驳地阐明现代教育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现实性和必要性,揭示出现代教育自身历史发展进程呈现的阶段性和丰富性特征,用历史的阶级的分析方法厘清个人全面发展主要是让“体力劳动者在智力方面的发展”新质,而个人自由充分独创地发展,当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当然,在现实的无论哪一种社会制度下,这一切(全面发展的人),从根本上讲是有限的,是不能‘正常实现’的。但是,在量上和程度上又应承认它的一定现实性。”

2.现代教育怎样培养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特征在现代教育基本概念里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重,因此可看作是现代教育的根本性特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没有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绝不能称之为现代教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两者其实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就目的而言的,一个是就活动而言的;一个是理想,一个是实体。”教育如何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结合的节点在哪里?从教育的内部来考察,主要关涉到学校的课程规划、设置、实施问题。受教育者要从教育体系中获得发展,无疑是通过课程功能实现的,我们有过“开门办学”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课程模式,上午理论学在课堂,下午实践田间工厂。结果降低了教育质量,也错过了世界新一次工业化革命浪潮机遇。为此,《现论》指出,“必须让生产者在劳动过程以外,同时又与生产劳动结合,参加专门的教育组织形式,学习和掌握一般文化知识、科学原理和生产技术。”在今天也在很多人(大多对“全面发展”理解片面)对“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现实摇头叹息,质疑当今教育发展方向时,可让他们再看看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标准。

3.现代人的基本素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

科学精神的产生具有历史阶段性,是在与宗教教育和基于信仰教育的斗争过程中诞生的。没有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教育,没有科学教育也就没有现代教育。现代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连接点即是科学知识与文化,没有科学知识与文化就没有人的全面发展,在当下知识经济时代,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益显光辉。“个人掌握了科学技术,就意味着提高、增强了他的力量,在客观世界面前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也对自身的发展取得主动权和自由,而这,正是马克思讲的个人自由、充分、独创地发展即前面发展的精神实质”。当然,在科学教育发生偏向,步入科学主义迷梦时,就受到了“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立的影响。记得中学文理分班时,理科老师宣称“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此鼓动大家学理科。当然,这不能完全佐证“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对立对现代教育的影响。事实上,两者的对立恰好说明其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现代教育条件下要努力使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得到完美的统一,若各执一端,相互贬损,大谈谁取代谁的问题,都有失偏颇。

二、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把握好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方向

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几点思考”问题讨论中,给我们的重要启示是,当前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每一步,无一不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处于初级阶段,这是基本国情。在此国情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教育是中国的,具有中国特色。“它是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等相适应的教育,是中国教育传统的继承和变革。”进一步讲,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认识,首要问题是定位好当下中国的历史坐标,纵向明确当代中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阶段特征,横向寻找这一历史阶段里世界各国发展现代教育共同点。

用历史的、社会的、实践的观点观察分析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问题,这是《现论》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它(现代教育)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后人将怀着尊敬的心情,纪念现代教育的创造和实践。”尊重历史,就是尊重当下自己的社会实践,这样你也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更宏阔的视野,进行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创造实践。我们知道,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央才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那么怎样看待之前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探索道路?事实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前,前人对中国现代教育的一系列探索,已考虑到了我国当时的国情,并结合实际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现论》对四十多年前前人智慧结晶的珍视,表明中国现代教育的新发展是在奠基于前人研究成果之上,是结合当前新形势下的创造实践,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具有稳定的一贯性、也有阶段性差别,它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但从未断裂。

用《现代教育论》解读现代教育这部大书,它给我们提供了一双观察现代教育全貌的慧眼。无疑,它也有局限。正如著者“前言”的坦言,“我们对现代教育的这些最新情况或现代教育的最新发展反映不够。这不仅是因为我们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所致,同时也是由于社会变化迅速所致。”诚哉斯言,我们看到的是著者对研究成果所持有的一种谨慎、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也正是科学研究中严谨、求实优良学风的体现。读《现代教育论》这部大书,也限于笔者的认识能力,只能管中窥豹了。现代教育,读或不读,它都在那里。让我们去读它,读懂它,学会用理性思考,用智慧行走。

参考文献:

[1]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1.李春忠(1973-)男,云南景东人,硕士,副教授,普洱学院教师教育与教学研究中心教师。

2.周顺文(1969-)男,云南宁洱人,中学物理高级教师,普洱第一中学教师。

基金项目:云南普洱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小学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形成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