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2-12
/ 2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王之杰

河南淇县高村镇实验中学王之杰

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一个怪象: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然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研究并实施教学改革,既保证有一定水准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的负担,让学生乐学,教师善教,实现共同发展,是一代教师的追求。基于以上原因,笔者就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首先、语文教师必须解放思想

曾几何时,一篇篇气韵灵动的作品被我们的语文教师肢解分析,硬把语言文字从一个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抽出来,孤立地进行“语言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词义、句义、语法、词法、句法之类的东西。如此操作,语言文字那份鲜活、那份灵气、那份韵味,早就不知到哪儿去了。

自由的天地需要自由的心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它需要心灵的自由参与,需要思想大胆的碰撞,需要智慧地平等交流,需要情感地积极投入。它以成就思想、丰富心智、提升灵魂、锻铸人格为己任,让学习者的周身始终涌动着大大小小无数思想感情的生命泉:热爱故乡、祖国、人类,珍惜青春、友谊、亲情,理想美好,意志坚强,富有同情心正义感,富有爱美向善之心……这是一块生机勃勃的园地,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空间。

其次、语文教师要潜心阅读教材,领会其精神内涵。

现今社会整体比较浮躁,教师也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因此必须潜下心来,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由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来来回回几次,把静躺在纸上的文字读得站立起来,读出文章的个性,抓准文章的基调,抓住最动人最精彩的笔墨……此时此刻,就不是人是人,书是书,而是人读懂了书,乃至在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方面呼吸与共,互补互融。教学目标的多而杂或大而化之,往往源于浅阅读,甚至误读,错解作者意图。问题出在未潜心钻研文本,独立思考,受各种各样的参考资料所左右。比如《台阶》,写的是一个普通农民的一个现实的朴素梦想,以及为实现这个梦想而勤苦劳作的一生。“父亲”是中国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农民的缩影,他的欢乐与忧愁、辛劳与梦想是千百万中国农民所共有的。作者的目光投向的决不仅仅是他自己的父亲,更是在生命长河中无望挣扎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人。但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却简单地理解为“通过写父亲为造新屋所做的努力,表现了他深挚的父爱”,结果造成学生一些更深入的思考也被老师倒引回来。这就是教师未吃透课文,表面化理解课文的表现。

再次、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学生,选择可行教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活动,施教之功就在于启发、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课要上得有效、甚至高效,就须对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能力状况、内心需求作一番研究。学生已知、已掌握的,再去“炒冷饭”,学生味同嚼蜡,十分厌烦;未知的、疑难的,又轻易带过,乃至疏漏,学生求知欲受到抑制、伤害,兴味寡然。因而,学生学有所得,课堂有效,是教师教课的底线。学有兴趣,是学习的润滑剂,在欢悦中加大课的有效性,就能增添动人的色彩。

要想实现上述目标,选择可行的、适合学生特点的教法就显得尤其重要。在语文教学中,本人非常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力求让课课都有新鲜感,堂堂都有诱惑力。

不同文体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法,有时同一文体的不同课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济南的冬天》都是写景抒情散文。讲朱自清《春》时主要采用“朗读体会法”。如:在讲“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为了让学生体会“钻”字用得好。我先让学生省略“钻”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出来……),后全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比较二者的效果。学生认为有这个“钻”字好,我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朗读思考:“钻”这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让他们明白用了这个词,不仅把小草拟人化了,而且还透露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教《济南的冬天》时,采用“讨论归纳法”。如:课文最后一段中的“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吗?我是先让学生相互讨论,后举手发言,最后由我或学生尽量采用同学们的意见来归纳:这三个字将水人格化。水是那样的多情,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冻上”。事实上,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使同一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样。如训练七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是先出好题目,然后有针对性地带学生进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级学生阅读文章时,我多数情况下是鼓励学生自己出题目,自己分析文章。到了九年级,在分析文章时,我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做,我只是一个适时点拨的“引导者”。

最后、教师要不断优化自己的个人素质和修养。

一个教师的知识储备不足,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一个业务水平很高的教师是非常受学生欢迎的,甚至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崇拜可以变成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

1、语文教师要有过硬的背功。背诵课文令学生头疼,如果老师常常出口成章,名篇佳句不离口,学生除了佩服,还会主动背诵,欲与老师一比高下。

2、语文教师还必须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文贵独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艺术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教育。

3、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章。因为,教师只有写好文章,才能去准确地指导学生作文。教师若不写作,不去体会写作之甘苦,指导作文必然是空洞的说教。当然写文章不是为自己增添一层油彩,而是从心底深处去感悟人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觉得不仅要写教学论文,积极探索教育规律,研究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同时还要写一点随笔、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

新课改,给了学生最活跃、最能展现自我独特个性的“舞台”。新课改,让语文教学自由飞翔,而不再是戴着镣铐跳舞。新课改,让我们感到,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因此,我们既要大胆创新,又要继承和发扬多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在探索中保持理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