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改良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周云锋

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改良复合式与传统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青光眼治疗的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方式,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参照组34.28%,患者眼压也明显降低,眼压情况优于参照组,P均<0.05。结论: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治疗效果更加显著,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眼压情况,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青光眼;安全性;临床效果

青光眼是临床医学上比较常见的一种慢性眼科疾病,临床医学上按照疾病类型将青光眼分为原发开角型和原发闭角型青光眼,如果患者没有受到科学规范的治疗,甚至会造成失明的后果,直接影响往后的生活质量。针对青光眼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小梁切除术,虽然取得了显著地医疗成果,但是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小梁切除术治疗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越来越多,引发了很多术后并发症[1]。为了完善手术治疗的弊端,提高治疗效果,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开始逐渐被应用,本文就针对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6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70例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患者各35例。实验组患者男19例,女16例,年龄53-72岁,平均年龄(62.5±1.19)岁,其中开角型青光眼6例,闭角型青光眼29例,患者术前平均眼压(28.94±2.47)mmHg。参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男21例,女14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61.50±1.46)岁,其中开角型青光眼7例,闭角型青光眼28例,患者术前平均眼压(29.35±1.34)mmHg。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眼压等一般资料都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1.2.1参照组

参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具有操作方法为:对患者进行上直肌的牵引和固定,以角膜缘或者穹隆部位作为基底节瓣膜,使得巩膜面暴露,进行止血,做大小为4×5mm,1/2厚度的巩膜瓣,将常规2×2mm角巩膜深层组织进行切除,对虹膜根部进行楔型切除,进行巩膜瓣的修复,使用10-0尼龙线在两角缝合一针,进行结膜瓣的连续缝合,患者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广西万德药业股份有效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34)2.5mg,术后24小时,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2]。

1.2.2实验组

实验组患者采用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牵引固定患者上直肌,以角膜缘作为基地结膜瓣,烧灼暴露巩膜面,做止血用,做大小为4×5mm,1/2厚度的巩膜瓣,丝裂霉素棉片进行浸泡,放置于患者结膜囊、巩膜瓣以及巩膜床层间,取出棉片后,用生理盐水冲洗相关接触部位,通过前房穿刺进行角巩膜深层组织(2×2mm)的切除,修复巩膜瓣,采用可调整巩膜瓣缝线,两角各缝合一针,进行前房检查滤过量后,缝合筋膜,结膜连续缝合。在结膜下注射2.5mg地塞米松,24小时后静脉滴注地塞米松10mg。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患者手术之前,手术后一周以及手术后6个月的眼压情况,从而判定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后低眼压、恶性青光眼、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检验。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率8.57%明显低于参照组34.28%,P<0.05(如表1所示)。

表1患者并发症发生率(n,%)

青光眼是由于神经功能受损,导致患者眼压升高的致盲性疾病,致病原因尚未清楚,但是发病因素离不开患者自身的情绪和精神压力。针对此病症主要的治疗切入点就是降低患者眼压,起到保护视觉功能的作用,比较常用的治疗方式是小梁切除术,但是手术治疗方式会对患者的视觉功能带来不同的影响,因此,如何改良当前的手术方式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工作[4]。

本研究表明:实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8.57%明显低于参照组34.28%,患者眼压降低程度也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这表明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临床医学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具体原因如下:①传统的小梁切除术不能调控缝合巩膜瓣的力度,一点失误就会造成术后滤过泡纤维化、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降低了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采用了可调整巩膜瓣缝线,减少了患者术后低眼压现象的发生,有效提高了手术治疗效果。②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加入丝裂霉素C,有效抑制了成纤维细胞的合成达到了抗瘢痕的效果,合理控制了丝裂霉素C的用量和时间,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③术后拆除缝线时,预防房水外流,促进了前方的有效恢复。缩小了切口大小,减少了晶状体、虹膜等部位的损伤[5]。

综上所述,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有效改善了患者的眼压情况,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哲.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J].实用防盲技术,2018,13(02):62-64.

[2]贾凯.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J].临床医学,2018,38(04):94-96.

[3]仇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效果研究[J].系统医学,2018,3(06):5-7+13.

[4]王晓艳.传统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比较[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22):83-84.

[5]范桂琼,张弘,崔金鹏,等.改良复合式小梁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