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6-16
/ 2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探讨

司徒卓斌

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中职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着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各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的层次不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挑战。为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多年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感受和对其教学现状的摸索,本文分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问题及改进措施。

关键词: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创新

1计算机网络

现阶段各中职院校采用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在内容上一般定位为:计算机系统基本概念;Windows操作系统基本操作;办公应用软件的使用;网络基本应用。其中的网络知识内容是为了顺应计算机网络的飞速发展逐步增补上去的。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这种教学内容的定位几乎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侧重基本概念,强调办公处理的动手能力,熟悉网络的基本操作,这样的定位为中职院校的学生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较好地使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完成一般性的工作做出了贡献。近年来,计算机网络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借助于计算机网络这个工具正确快捷地获取信息也是一项必不可少地技能。然而,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获取、分析信息,怎样撰写分析报告,这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几乎中没有任何涉及。作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在某些专业没有开设后续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前提下,《计算机基础》课程完善计算机网络知识,特别是实训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分析信息,撰写分析报告的能力也是当前应该弥补的一项工作。与时俱进,这句话正恰如其分地体现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中。只有紧跟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中职教育的知识结构,才能真正实现现代中职教育的整体目标。

2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2.1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别较大

中职院校的生源来自众多不同地区的初中,生源地的教育状况也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能力存在着差别,部分初中甚至没有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生基础有着较大差别。除此之外,不同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侧重点不同,例如会计电算化专业、物流专业等对Excel操作要求较高,而文秘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等对Word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较高。这种计算机层次基础和侧重点的不同,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注意因材施教,防止“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兼顾各层次各专业学生不同的需求。

2.2学校设备陈旧

许多中职院校计算机硬件设置配置得较早,设备陈旧自然就成了一个突出问题。当然,资金实力比较雄厚的学校在设备更新方面做得比较好;而那些办学条件不是很优越的学校,其设备更新相对较慢,硬件设施比较落后。有的学校计算机机房的一批设备使用时间高达已八年甚至更长。这样的硬件设施很难满足教学的需要。

2.3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教师水平是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要条件,目前中职学校中,教师的水平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某些年轻教师虽然干劲十足,但缺乏教学经验。计算机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因此对这些年轻教师而言,需要不断学习来提高自身;而那些资历较老的教师在学校中很少担任计算机基础教学,他们往往注重科研工作,很少有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因此,这些教授应当给予年轻教师一些帮助和指导,以提高教师的整体水平。

3加强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途径

3.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主要阵地,应当成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摇篮。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教法的呆板,使听课的学生枯燥乏味,坐如针毡,久而久之,便冲淡了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兴趣,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教学的目的绝不是教会学生具体的科学知识,而是应该着眼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合适的环境,通过知识的传授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这样才能使他们受益终生。

3.2以能力为本进行课程内容整合

在中职计算机中大部分课程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目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数据逻辑分析能力都较弱,对理论课的学习不感兴趣,课堂上的理论讲授效果不理想。在设计和制定项目的课程任务时,把知识点和中等职业学生不需要系统学习但需要部分掌握的内容融入其中,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实践过程。这样进行教材内容的整合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能将知识迅速转化为实际能力。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能力目标,对教材做相应的处理。在教学内容上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对日常工作和学习中需要且经常使用的知识和技能重点介绍,着重讲解。例如,会计专业应加强EXCEL的公式、函数相关功能的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应强化WORD文档的排版能力培养,计算机网络专业应加强二进制的相关知识学习等。

3.3改革考核制度

多元评价。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根据这个理论,对学生学习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评价方式要多样化,评价内容要多元化。

3.4充分利用多媒体和Internet技术

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用教学课件可以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机房局域网为教学提供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能为学生创造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Internet技术更是将课堂无限放大,通过遨游因特网,学生会找到最新的知识,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最有价值的计算机资料。这在教师的实际课堂上是很难获得的,因此,互联网能把世界的知识全部汇集起来供学生学习和使用,学生可以自主探究问题答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宽课堂内容,增加教学深度,并教会学生享受健康网络生活。

3.5因材施教,进行分层教学,效果良好

中职学生是我们熟悉的“学困生”代名词,其特点大家都知道,基础差、个体差异性大等,特别是计算机,有的学生十分喜欢,家里有电脑,常玩,那他基础好,有的内容比教师知道的还多,而有的学生可能家庭条件差一点,学习文化课程认真,但对电脑了解不多,其实这正是中职教师要挑战的问题。如果我们千篇一律、按部就班,对每个学生都一样教育,必将造成一部分学生感到课堂内容太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课堂内容太多、太难,那我们只能注定失败。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挥他们的特长,学到实用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必须实行分层教学,即在教学中将教学对象分层、教学内容分类。我们可以在学生入校后,对其计算机方面的知识进行简单摸底。当然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备课,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兴趣,使学生不但掌握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计算机求解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胡丹丹.职业高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3).

[2]李振生.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1).

[3]李锟华,桑志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大理学院学报,200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