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利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3

浅谈利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王招平

王招平

(元江县第一中学云南元江653300)

【摘要】中学地理教学中出现教学困难、成绩不理想等现象,是因为学生存在厌学地理的情绪。这既是地理教师在教学中的难题,也是学校地理教育一直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地理教学中可利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改变当前地理教学的这种低迷状态。

【关键词】乡土地理;兴趣;培养

前言:在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伴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以及人类对大自然无休止的索取与掠夺造成的环境、资源、能源、人口等问题,中学地理教育和教学的重要性更加显现,并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然而,学生进入高中学习之后,由于缺少初中地理基础知识,难以处理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造成学生不适应,无兴趣。其次,地理是一门边缘学科,文理知识交叉,具有较高的综合性、理论性、实践性。本身学习也确有一定难度,导致学生畏惧心理。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教育家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限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凡是学习感兴趣的事物,必然力求去认识它,掌握它。因此,要让学生爱学地理学好地理,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就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应结合本地实际,利用当地条件,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让学生掌握获取乡土地理的方法和技术。明确地提出把乡土地理纳入到中学地理的教学内容中,这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的情感,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我总是想方设法利用乡土地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相长,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做法。

1.利用乡土地理以“情”动人

许多教师抱怨地理学科枯燥乏味,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角度讲,没有引起自己心灵震撼和情感共鸣的认识,如过眼烟云,很难在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象.而乡土地理材料则具有天然的情感纽带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体现出情感的相融性。与课本材料相比,乡土地理材料最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共鸣,并能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规范和法制观念等方面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学习必修2《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时,我以学校附近糖厂为例:让学生谈谈糖厂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引起学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话题如打开的闸门,他们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诉说着环境污染的危害:废水冒着白烟(温度高)沿着路边的排水沟流淌,散发出难闻气味;糖厂排出的浓烟和废气整天污染我们的校园;糖厂排出的糖泥堆放在路边臭味令人作呕,窒息:虽然教室和糖泥堆放处有一定距离,但每每风吹来时同学们还是感觉到非常难受……。学生们例举了种种弊端,越说越激动,越说越起劲。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后,我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假设你是环保人士,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激烈的讨论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学生心目中牢固树立。试想:如果教师单纯按课本内容照本宣科,空洞说教,能引起学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吗?

2.利用乡土地理以“形”导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人的认识都要经过一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提高的发展过程,教育家夸美钮斯说:“形象直观的教学原则是高级事物由低级的去代表,看不见的可以由看得见的去代替”。地理教材在阐述地理现象和地理基本原理时,考虑到地理事物的整体性和典型性,所选的事例和材料全球性和全国性的较多,而中学生理解能力相对欠缺,对很多感性知识没有认知或缺乏亲身体验,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直接导致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散失,要解决这个难题教师就必须根据大纲和课标,从学情出发因地制宜,从乡土地理中寻找突破口,利用他们对乡土地理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的优势,在讲课时适时恰当的选择乡土地理材料加以举例说明引导,在学生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深对抽象知识点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从而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例如:讲到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实际应用时:在对流层中,由于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所以离地面越远,到达的地面辐射越少,气温越低,大致是每升高100m,气温下降0.6℃,这个被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这个知识点理解起来较抽象难懂,结合本地地理条件,我这样来解决这个问题:我问:我们学校和县境最高峰的温差大约相差多少度?请大家为家乡气候播报提供参考数据。由于我所问的是学生熟悉的问题,学生表现得很活跃积极,很快就有学生问:我们学校的海拔是多少米?,我答:520m。学生又问:元江的最高峰在哪里?答:那诺乡阿波列山。学生又问:海拔多少?答:2580m。通过计算答案很快知晓。学生比较得意,个个跃跃欲试。我接着问:如果我校今天最高气温30℃,那么阿波列山的最高气温大约有多少度?学生积极计算,很快给出答案,约18℃。这样,我不但为地理教学搭起了一个感性的学习平台,而且把课本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了起来,使学生认识到各种地理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加深了对身边事物的观察深度,把感性认知上升到了理性认识,把复杂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事物具体化。促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而获取了各种地理知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3.利用乡土地理以“理”服人

中学地理教材中涉及到许多的概念、规律,而这些概念和规律如果用乡土地理材料来解释说明,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材料中的地理知识,使教学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案例:在学习河流的水系和水文特征时,我以身边的河流——元江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本中的概念,规律。

3.1元江水系特征;元江水系主要由干流(元江)和众多的支流组成,流域面积大于l00km2的支流有53条,元江发源于大理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甸头,河源海拔2650m,全长1280km,在我国境内长677km,流域面积7.9万km2,国境处年均径流量484亿m3,全程天然落差2510m,平均坡降3.71‰。在三江口接纳东侧支流绿汁河后始称元江,东南流至河口流入越南国境后称红河,到河内分支流入太平洋的北部湾。李仙江是元江西岸的最大支流,盘龙江是元江东岸的最长支流,流域内石灰岩地区喀斯特分布广泛,渗水严重,地表严重缺水。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989万千瓦,可开发量360万千瓦,水力资源主要集中在支流上。在元江县境内长79.25km,有24条境内河流注入元江,流域面积2399km。

3.2水文特征;年均径流量较大(484亿m3),含沙量较大(4.77千克/m3),汛期较长(降水一般集中在5—10月份),无结冰期(地处热带,亚热带),季节变化较大。在这个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我较详细地向学生展示了本地河流的这些水文资料,不但解决了本地区河流的学习内容,还丰富了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促使学生养成了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学习习惯,也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也使自己的地理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主动学习、探究地理知识的兴趣和热情已被激发。

4.利用乡土地理以“智”启人

原理与案例结合,是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一大特色,从地理课程标准及新教材角度看,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能力和增强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别乡土地理案例,既能延伸,拓展教材内容的配置,丰富地方课程资源,又能体现地理课程标准,重视培养学生对地理实际问题的分析是探究能力的要求。

如在讲到旅游地理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时,我仍以元江县旅游资源为例帮助学生来学习本节知识。

4.1游览价值;元江山川秀丽,物华天宝,古有“滇南雄镇”盛名,今得“天然温室”、“哀牢明珠”美誉,元江拥有“世界第一高桥”、3000多年前的原始文化珍品它克崖画、元江河谷两岸热带风光、瓦纳热泉,哀牢山区神奇的哈尼云海梯田、高山水库群等旅游资源。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瓜果飘香,花开不断,是观光旅游,休闲逸乐的好去处,是冬季避寒度假的理想区域,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较好,游览价值较高。

4.2市场距离;元江距昆明210km,大约3小时的车程,是距省城最近的热区,距玉溪130km,大约2小时的车程,离经济发达地区较近。

4.3交通位置及其通达度;元江地处昆曼国际大通道沿线,玉元、元磨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省会昆明南下东南亚的陆路必经之地,交通通达度好。

4.4地区接待能力;元江有元江大酒店、郁金香酒店、太阳城世纪酒店等宾馆酒店以及配套的服务设施,地区接待能力较强。

4.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可以从容人量去度量。元江县境南北长64.5km,东西宽71.5km,总面积2858km2,旅游的环境承载量大。

这样,既掌握教材内容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也使学生更加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特色,增加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总之,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既丰富了学生对所学地理原理,规律的感性认识,拓宽了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想素质,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又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使地理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生机勃勃。

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引导,只有通过学生吸收才会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动机,从而自觉自愿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只有这样,地理课堂才具有生命与活力,教学效果才会达到最佳。

参考文献

[1]《元江县志》元江县志编纂委员会,中华书局出版,1993.06.

[2]《云南地理》作者:王声跃,张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3]《高中地理必修第一、第二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11.

[4]《高中旅游地理选修3》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07.

[5]《如何利用乡土地理激活地理课堂教学》作者:轶明,2008,01.

[6]《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教学融合的探究》作者:于恒涛,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1.

[7]《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者:刘强,教育教学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