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市场经济视域下儒家人格塑造及其观念的价值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9-19
/ 3

论市场经济视域下儒家人格塑造及其观念的价值性

金颜

金颜

青海师范大学思政部,青海西宁810008

[摘要]儒家人格观是我国传统道德观的精华,辩证地看待珍贵传统资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展示其应有的价值性,对于当前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维护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市场经济儒家人格价值性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道德建设研究”(12CKS038)中期成果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当代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然而随着经济领域的发展,思想意识领域也呈现空前活跃的态势,加之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西方各种思想与价值观冲击着国人的价值观念。作为维系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道德体系的儒家人格观,也是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弦歌不绝”的纽带。在市场经济视域下审视儒家人格观,对当前完善我国道德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塑造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一、儒家人格塑造要旨

儒家是通过“内圣外王”来完成人格塑造的,“三纲领和八条目”又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根本方法。所谓“内圣”即“内求于己”,也就是“八条目”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所谓“外王”表示“外用于世”,指的是“八条目”中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大学》中是这样讲述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姐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以看出“八条目”的每一个条目,都以前一个条目为条件,而它们本身都是以“修身”为根本,前四条是“修身”的方法,后四条是“修身”的必然社会结果。

格物:就是要求人们亲历其事,亲操其物,即物穷理,增长见识。在读书中求知,在实践中求知,而后明辩事物,尽事物之理。

致知:就是求为真知。从推致事物之理中,探明本心之知。如一面镜子,本来全体通明,只被事物昏蔽,暗淡不清,现在逐渐擦去灰尘,使恢复光明。在道德意识方面能明是非、善恶之辨,闻见所及,胸中了然。

诚意:“诚意”即诚心实意,强调动机要端正,要出于内心的实感而不欺骗自己。

正心:就是要除去各种不安的情绪,不为物欲所蒙蔽,保持心灵的安静。心得其正,则公正澄明,无所偏倚。故意诚而后心正。

修身:就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只有自身的品德端正,无偏见,无邪念,才能为人民所拥护。修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

齐家:就是要经营管理好自己的家庭,讲家族道德,要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才能教化人民。

治国:是讲治理国家的道理,作为君主应当处理好上下关系,以身作责,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统治者要使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如此可以天下太平,即“平天下”:就是要求君主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大学》)则是人格修养的基本目标。“明明德”意思是说任何人都有禀受于天,至灵而不污染的本性,它能够与天地相沟通。它肯定了人类与生具有的善性,应加以彰明,使之自觉。因此说,人之行善避恶,并非社会规范所外加的义务,而是内在本然的基础。道德实践的价值是由内而发的,一个人修养的过程就是“明”,即使良知得到重现的过程。

“亲民”是在明晓自身本性的善德之后,帮助其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使之达到心灵纯洁的境界。觉悟“明明德”之后,就须“亲民”,“亲”者新也,日新又新,使自己无时无刻不在行善之途上前进,这样可以永远做个“新人”。

“止於至善”是让心灵获得最大程度的自由,达到与自然事物发展相统一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的一切方向是“止于至善”。以“止于至善”为方向或目标,等于是永无止境的期许。正因为没有止境所以要在“明明德”与“亲民”的道路上勇往直前,实现“完善”。

二、儒家人格观念

在儒家人格塑造过程中形成了其特有的价值观念。

首先,是“仁爱”。孟子以为,人们敬爱父母,友爱兄弟,是人们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是人性深处自然流露的禀赋,是不需要去学习思虑安排而后就能获得的知识。因此“孝悌”之道则是实践“仁、爱”最为直接的方法。对于道德的实践,由自身最切近的家庭做起,从敬爱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切实笃行,然后推己及人即“泛爱众而亲仁”(《论语·述而》)。明确地将仁爱从家庭推向社会,再推向自然万物。

其次,是忠恕。在《论语》的记载中,孔子将“仁”的观念推崇得很高,实践“仁”的条件,则是“忠恕”,“忠”与“恕”成为实践“仁”的两条途径。朱子在《四书集注》中说:“尽己之谓忠”。又说:“中心为忠”。北大王力教授指出“上古‘忠’意义很广,不限于忠君。这是阶级社会产生的一种伦理观念,后来被统治者利用专指忠君。”[王力古代汉语[M](上册第一分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06页]《论语·子路》记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显然“忠”是一种责任心的表现,是一种诚恳笃实,尽心尽力的态度,也是一种恪尽职守的精神。

“恕”,指宽容。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忠恕”就是一种为人忠诚,办事负责,宽容大度的人格精神。它要求人们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人,不唯如此,还应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再次,是信义。“信”是指诚实不欺,恪守信用。孔子认为“信”是“仁”的重要方面,后来引申为治民、用人、交友的重要原则。在治国治民方面,孔子以为,立国之道,首在于有信于民。粮饷食物,国防武力,对于国家民众虽然重要,但是,一个政府,如果失信于民,言不副实,对于国家、民众将造成巨大的损害。

“义”字常常与“仁”字并举,“仁义”二字,也几乎是儒家学说的代表。《中庸》说:“义者宜也”是适宜的意思,是人们在处理事情时良知上的一种判断,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中,使自己能够选择最为适合事理的行为。因此,孔子提出“义”,作为人们行事的准则,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道德。

三、儒家人格观之于市场经济的道德要求

市场经济之所以区别于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最主要原因在于它“社会化”的特点。市场经济的社会化首先在于它打破了人类自给自足孤立封闭的自然经济生活模式,使人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联系呈现普遍全面的表征。其次,市场经济的一切产品成为了社会总产品的构成部分,同时,还实现了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商品化,实现了社会流动调节、配置。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经济行为都受到社会的评价和监督,自发形成了现代社会理性,对市场行为进行调节。

市场经济的特点重构了人们的道德观念。首先,增强了人的独立意识。市场经济中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利益。在生产交易过程中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淡化了高低贵贱之分,强调自由发展、自主择业、自主经营、平等竞争社会平等、自由意识大大增强,人们追求自身的价值、尊严和权利。

其次,增强了竞争意识。市场经济遵循价值规律,注重效率和利益的最大化,强调竞争下的优胜劣汰,打破了人们平均主义思想的,调动了竞争意识,使潜能得到很大程度的发掘。

再次,增强了开放意识。市场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体制,通过产品交换、信息传播,不断开拓人的思想和视野,拜托传统束缚的意识更为强烈。

此外,还增强了道德自觉意识。市场经济需要规范有序的运行环境,产品交换中更需要公正性和契约性。在这样的规范实践中,人们逐渐习惯于自觉思考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并在善恶判断中完成行为的自主选择。

在道德观念重构理性过程中生成了市场经济的道德需求。

第一,是诚信。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契约为先决条件的经济模式,守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从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来看,越是竞争的条件下,越是要求人们的诚信度,排斥无信和欺诈的不道德行为。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经济主体往往视信誉为生命。

第二,是公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利益的主体往往需要按照双方均能接受的准则来调节应对相互间的关系,那么,就必须以“平等交往、公正评判”为原则。这就要求主体不仅具有平等的市场参与权,还要求在市场竞争活动过程中所有的参与者均须用统一标准衡量。

第三,是互利。市场经济的特性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这一利益追求过程中,若以严重损害对方利益为代价,在主体共存的市场中必然导致自身利益受损,最终影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因此在市场经济的利益追求中“互利双赢”才是理性的追求,即在自己获利的同时,也要肯定他人利益追求的合理性。

如上所述,市场经济需要自由、正义的竞争环境才能产生高效率的利益结果。为市场经营造诚信、公平、互利的竞争环境则成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关键。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个体会逐步形成适应与该社会趋同的文化人格,在社会所公认和倡导的行为方式泛化的过程中成就其社会化过程。“个体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它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只有经过了社会化过程,人才能由一个自然人转变为一个社会人。人的社会化是一个学习社会角色和道德规范的过程。”[潘志清等著冲突中的嬗变—市场经济道德心理研究[M]广西民族出版社1999年版,第258页]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主体的社会化的内容则不尽相同,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是不同经济经济基础运行的结果,因此其社会规范、行为准则必然不同。但是,任何时代的社会都会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是社会主体成员明白什么行为是禁止反对的,什么行为又是鼓励提倡的,使社会成员符合该社会的要求。与此同时,在服从社会要求的行为选择中主体还会表现出主观能动性,一方面促进社会规范的发展,另一方面,完成人的社会化规范过程。儒家人格塑造的过程也正是详尽再现了,对于适合于时代要求人格的社会化过程。这一过程的规范化、理性化则与社会发展的成熟度成正比,也就是说,社会发展越完备,其人格塑造的过程越规范、理性。

因此,一言以蔽之,无论是儒家的人格塑造方式还是价值观念,在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社会的文化、道德构建都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儒家文化的基本理念是相信人的潜在美德和道德的力量,并以此来塑造人际交往中的相互信任,即用自己的信义取得对方的信任。个体间信用的增加便形成普遍的社会信用,社会信用任无疑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中华民族曾以“童叟无欺”、“民无信不立”而骄傲,信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石,也是天地之道,为人之本。可是现在整个社会却陷入“整体信用危机”,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撰文抨击“中国信用状况之恶劣表现”时指出种种失信的行为有:履行率低;债务人大量逃债;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毒米毒酒案件不断发生;企业进行虚假披露;包装后重新上市等行为屡见不鲜;“有偿新闻”、“虚假广告”、“虚假财务报告”和“黑嘴股市分析”满天飞,盗窃知识产权等不胜枚举……言而不行,行而不果,玩虚弄假,信义离人们远去,从而产生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危机。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依然提倡“信义”的人格标准,对于规范现代市场的竞争行为,提高市场经济高效率运行,使买卖在公平、公正、诚实、正直的基础上进行,使信义回归到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更具有现实意义。

就“忠恕”而言,如果在农业文明时代,仅仅是人际关系的一般需要,那么,在现代市场经济社会来看这一观念更具有厚重性、崇高性和神圣性。因为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动,这些时代特征将人与人,人与自然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便成为这一时代的必然。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提倡忠于职守的职业道德,提倡推己及人的思想方式;在人与人相处时,提倡以爱为出发点,主动地体贴对方,将心比心的态度,应当更符合社会道德建设、经济建设的要求。

毋庸置疑,儒家的“仁爱精神”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形成了儒家独特的人格观。从实质上讲它又是一种情感教育,在今天的道德实践当中也应当确立情感教育的重要地位,让人们通过情感体验来形成一定的理想、信仰,产生对人生终极价值的关怀,自觉地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并且只有出于自己的真实情感,才会产生对道德理想的执著追求。

作者简介:金颜(1974—),女,山东日照人,青海师范大学思政教研部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道德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