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护理模式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优质护理模式在后循环缺血患者中的应用

李义芬

(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河南南阳473000)

【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在后循环缺血患者的应用。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患者60例。在患者采取常规药物、手术治疗后循环缺血之外,在原有常规护理基础上,积极针对患者心理、饮食、安全指导、健康教育等各方面采取针对性护理,实施优质护理措施。结果:患者痊愈有14例(23.3%),显著进步有20例(33.3%),好转26例(43.4%)。结论:优质护理对于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治疗有积极意义,临床值得推广。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优质护理;常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2-0243-02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circulationischemiaPCI)是指椎基底动脉系统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以及脑梗死,约占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其临床表现包括:眩晕、恶心、呕吐、复视、头面部麻木、四肢无力、共济失调以及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我科对2012年以后入住我科室的PCI病人采取优质护理,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回顾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二科2012年1月~2013年1月就诊的PCI患者60例,男性28例,女性32例,年龄在47~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5岁。PCI临床诊断均符合2006年中国PCI专家共识标准[2]。

1.2研究方法

除采取常规药物、手术治疗PCI之外,在原有常规护理,包括症状观察、基础护理基础上,积极针对患者心理、饮食、安全指导、健康教育等各方面采取针对性护理,实施优质护理措施。

1.2.1心理护理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关心理解患者,以真诚热情的态度,优质的护理服务,娴熟的护理技术赢得患者及家属信任。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等,告知患者和家属积极地临床治疗疾病是可以康复的,从心理上增加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战胜病魔的信心。

1.2.2安全指导要求患者疾病发作时要卧床休息,头部不要摆动。不做体位突然改变的动作,防止血压突然改变引起头晕等症状,加强家属陪护,照顾好患者发病期间的所有活动,例如:洗脸、漱口、协助进食、饮水与更换体位、大小便,防止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的发生。患者随身佩戴腕带,24小时家属陪护。此外,定期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的知识、预防及急救。

1.2.3合理饮食饮食选择清淡、富有营养的高蛋白、低糖、低脂、低盐、易消化的食物,包括:鱼、肉、蛋、蔬菜、水果等,忌油腻、辛辣食物如,肥肉、烟、酒、辣椒等,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有意识障碍、呼吸道分泌物增多不易咳出者取侧卧位或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鼻饲患者取半卧位。

1.2.4用药护理使用溶栓抗凝药物时应严格把握剂量,密切观察意识和血压变化,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观察有无皮肤及消化道出血倾向。同时还要观察有无栓子脱落引起的小栓塞,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使用扩张血管的药物尤其是尼莫地平等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时,应监测血压变化;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时,应观察有无发热、荨麻疹等过敏反应。

1.2.5功能锻炼功能锻炼是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必须在医护人员及家属陪同下给予指导。眩晕患者采取以下锻炼:(1)指导患者仰卧位注视天花板,眼睛上下左右的顺序移动、观看;(2)指导患者视线由远及近最终停留在手指上;(3)指导患者左右手传球,睁眼和闭眼重复锻炼;(4)指导患者坐位左右转身后站立转身运动练习;(5)在室内进行睁闭眼行走活动练习。对于有瘫痪现象,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体位,各个关节部位防止过伸及过展,尤其是肩关节、髋关节、踝关节应保持良肢位,以减少关节脱位,禁止拖拉患侧肢体,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做肢体按摩和被动运动。有失语者要加强语言锻炼,训练内容尽可能联系日常生活。

1.3研究标准

痊愈:症状消失,无复发。显著进步:症状消失,偶尔复发。好转:症状明显好转未消失,复发。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常规治疗同时,通过给与优质护理措施,患者痊愈有14例(23.3%),显著进步有20例(33.3%),好转26例(43.4%)。

3.讨论

PCI是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的缺血、缺氧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神经功能丧失。病因复杂,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栓子脱落等,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手术治疗为辅。PCI的病死率和致残率极高[3],流行病学观察其病死率为4%~10%,严重残障率为10.8%~17.7%[4],为了有效控制PCI病程进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临床工作中应该重视其护理[5]。优质护理是临床上广泛采用的护理模式,强调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站在患者的角度,从患者的需求出发,为其提供优质、良好的护理服务。在PCI患者护理中,在常规基础护理基础上通过加强心理护理、健康宣教、安全指导、合理饮食、功能锻炼、用药护理等各方面护理,加强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安全意识,防止意外受伤;观察用药后的反应,提供诊疗依据。通过优质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HeinemannMK,BuehnerB,JurmannMJetal.Useofthe“elephanttrunktechnique”inaorticsurgery[J].Annthoracsurg,1995,60(1):2-6.

[2]中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组.中国后循环缺血的专家共识[J].中华内科杂志,2006,45(9):786-787.

[3]凌志鹃,曹海涛.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预后分析[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2011,5(5):30-33.

[4]LabropoulosN,NanpadeP,BekelisK,etal.Strokeoftheposteriorcerebralcirculation[J].IntAngiol,2011,30(2):295.

[5]姜伟,赵晓峰,孟智宏.后循环缺血的名称演变及治疗进展[J].中国卒中杂志,2013,8(6):49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