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布氏杆菌病28例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治疗小儿布氏杆菌病28例临床观察

张爱萍

张爱萍

(新疆福海县人民医院儿科836400)

【摘要】布鲁杆氏菌病布氏杆菌病又称被波状热,是由布氏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炎、肝脾肿大等。在国内羊为主要传染源,牧民或兽医接羔为主要传播途径。皮毛、肉类加工、挤奶等可经皮肤黏膜受染,进食病畜肉、奶及奶制品可经消化道传染。不产生持久免疫,病后再感染者不少见。发病以春夏季为多。症状在细菌感染后5天到数月出现,通常为2周。本地区是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所以布氏杆菌病成为本地区的高发区,通过收治住院的2~8岁患布氏杆菌病小儿患者28例,现总结如下:

【关键词】小儿布氏杆菌病

【中图分类号】R7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2-0235-02

1一般资料

收治28例患儿中,哈萨克族13例,回族9例,汉族6例;最大8岁,最小2岁;男性18例,女性10例。

2接触史

居住牧区和家中饲养牛或羊者20例,6例饮用过未经消毒牛奶史,2例没有明确接触史。

3临床表现

3.1发热情况:19例患儿均有不规则发热,以下午至晚上为主,最高体温39℃-40℃5例,38℃以上5例;发热热型中波浪热13例,弛张热7例,不规则热8例。从开始发热到就诊时间平均3天,均属于急性期病例。

3.2关节、肌肉疼痛14例。急性期病人均可有关节肌肉痛症状,多为游走性多关节疼痛,较剧烈。

3.3睾丸炎、附睾炎6例,

3.4由于神经干和神经根损伤,出现腰痛腿痛9例。

3.5淋巴结肿大主要见于颈部及腋下19例。

4实验室检查

4.1诊断通过血清抗体检测即标准试管凝集试验(SAT)来确诊,其血清学滴度1:200至1:1600不等。

4.2均进行了血尿便常规、血生化全项、血沉、C反应蛋白、B超等检查。其中白细胞高于10×109/L者13例,无白细胞降低者;有轻度贫血者22例,中度贫血者2例。血沉增快者5例。

4.3辅助检查B超检查表现为肝大的2例,无脾大者,19例浅表淋巴结肿大。

5诊断标准

5.1有在流行地区居留史,病前有与病畜及其排出物接触史,处理流产动物史或饮用消毒不合格的奶类史。

5.2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5.3实验室检查结果

6治疗方案

6.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饮食富营养易消化。多饮水,注意水分、电解质平衡,有高热、关节痛或神经痛者可予对症处理。

6.2抗菌治疗:应用单一抗生素时复发很常见,故常给予抗生素联合治疗。

6.2.1复方新诺明按SMZ5Omg/(kg·d),每日分2次服用,疗程3~4周。

6.2.2链霉素25mg/(kg?d),肌注,连用3周,休息1周,再连用3周。

6.2.3注射用阿莫西林钠克拉维酸钾:每8小时一次,每次每公斤体重30mg静脉点滴。

7治疗效果

使用药物治疗后均有显著疗效:3d内发热好转4例,4~7d好转3例。体温降至正常,关节痛缓解,实验室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后转诊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治疗

8预防

8.1管理传染源:加强病畜管理,发现患畜应隔离于专设牧场中。流产胎盖应加生石灰深埋。患病的人应及时隔离至症状消失,血、尿培养阳性。病人的排泄物、污染物应予消毒。

8.2切断传播途径:疫区的乳类、肉类及皮毛需严格消毒灭菌后才能外运。保护水源。

8.3保护易感人畜:凡有可能感染本病的人员均应进行预防接种,目前多采用M-104冻活菌苗,划痕接种,免疫期1年。另外凡从事牲畜业的人员均应做好个人防护。牧区牲畜也应预防接种。

9讨论

布氏杆菌病(brucellosis)又称波浪热,是布氏杆菌所引起的,系格兰阴性小球杆菌,分6个生物种和19个生物型。在干燥土壤、毛皮、乳制品中可生存数月。对阳光、热及常用化学消毒剂均很敏感,日光照射10-20min,湿热60℃10-20min,3%煤酚皂溶液(来苏)1-2min即可杀灭。以长期发热、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慢性化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传染源是患病的牛、羊、猪等动物,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及其肉、乳、分泌物等而传给人类。本病临床分为急性期与慢性期。急性期临床表现为弛张型或波浪型发热、多汗、关节痛、睾丸肿痛、淋巴结肿大和肝脾大等。慢性期患者病程迁徙长达1年以上,有疲乏无力,反复发作的关节、肌肉疼痛,伴有骨关节器质性损害。我国多见于内蒙古及东北、西北等牧区,一般为散发。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免疫力,但不稳固。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春末夏初为发病高峰。牧民接羔为主要传染途径,兽医为病畜接生也极易感染。此外,剥牛羊皮、剪打羊毛、挤乳、切病毒肉、屠宰病畜、儿童玩羊等均可受染,病菌从接触处的破损皮肤进入人体。实验室工作人员常可由皮肤、黏膜感染细菌。进食染菌的生乳、乳制品和未煮沸病畜肉类时,病菌可自消化道进入体内。此外,病菌也可通过呼吸道黏膜、眼结膜和性器官黏膜而发生感染。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对儿童布氏杆菌病的认识。对不明原因反复发热的病例,临床医师应更详细询问病史,尤其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及时行布鲁杆菌凝集试验。其检测手段简单准确,费用低,故在小儿发热原因待查中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以期早期诊断,及时治疗,使患儿及早康复。

参考文献

[1]赵永利,王大力,江森林.2005/2006年布氏菌病全国监测报告[J].中国地方病预防杂志,2008,23(1):38-40

[2]李梦东,王宇明.实用传染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80-487.

[3]胡亚美,江载芳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P897-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