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椎间孔镜治疗脱出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分析

林秀生

黑龙江省鹤岗鹤矿医院兴安分院154100

【摘要】目的:通过对新型的椎间孔镜治疗技术的实验,来分析其对于脱出型的腰椎间盘的突出病症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从2015年7月-2016年3月时接受治疗的25例患有特殊的腰椎间盘症状的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其实施孔镜治疗技术,在手术之后的7天、30天、150天分别进行视觉型的模拟评分的方式以及使用改良之后的对病症的评定标准,对这25例患者进行测评。结果:医院进行对这25例患者进行出院后的随访时,发现其并没有出现其他神经系统相关的并发症,在手术之后的7天、30天以及150天分别进行VSA评分测试,得出的分数分别是(1.79±0.48)分、(2.35±0.58)分以及(1.35±0.58)分,分数与手术前的分数相比存在较大的差异,此分数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间孔镜治疗技术可以被应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孔镜;实验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9.1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7)03-104-01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我国进入现代化建设的速度逐渐变快,我国社会发展虽然使居民的生活质量上升,但是同样也带来了消极影响,那就是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现象严重。而老年人由于年龄偏大,无论是体质还是对外部病菌的抵抗能力都减弱,腰椎间盘的突出症是困扰许多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的疾病,而随着社会工作产生的压力对中年人的影响,也有比较年轻的人遭受着这种病症带来的痛苦。除了会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如果症状严重还需要对其进行手术治疗。椎间孔镜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这种病症的技术,与其他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病的手术相比,有很多优势,逐渐改变了手术时,患者的出血量大,康复时间长的问题。本次对这种技术的临床实验选取了35名本院的患者进行研究,现有实验过程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2016年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5例,其中男13例,女12例;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55岁。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技术治疗,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均行腰椎动力位片证实无手术节段腰椎不稳,所有患者均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病程4个月~5年,L3/L4间盘突出者3例,L4/L5间盘突出者18例,L5/S1间盘突4例。入组标准:单侧腰腿痛病史,有明显的神经根性症状,包括神经支配区疼痛、麻木、无力等;影像学证实腰椎间盘突出明确,无合并同侧腰椎管狭窄,且椎间盘无严重钙化;腰椎峡部裂滑脱、不稳,腰椎感染,脊柱畸形等为手术禁忌证。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

患者俯卧位,腹部予以悬空,记号笔标记出患者的棘突中线以及双侧髂棘线。C型臂X光机透视正位,确定椎间隙水平,经过髂嵴线近侧约1cm处至目标椎间隙标记为穿刺方向,再行侧位透视,标记目标椎间隙处的关节突关节线,确定其为安全线,再标记经过髂嵴线近侧约1cm至目标椎间隙的上关节突尖部前缘的穿刺方向。安全线偏后侧约2cm水平,确定两个方向的交叉点,即为穿刺进针点。

1.2.2手术步骤

手术方式采用PTED技术中TESSYS技术,按照标准操作流程,消毒铺巾,在确定进针点后逐级经皮放置穿刺针、导杆、套管、环锯,直至放置7.5cm工作套管,C型臂透视确认。工作通道放置的标准位置为正位正对靶点,侧位在完全椎管内,最后连接椎间孔镜光源及摄像系统。环锯去除小关节突增生的骨赘和部分上关节突,扩大椎间孔,放入椎间孔镜,对于某些严重的椎间孔狭窄患者,可应用8.5mm环踞再次行椎间孔成形。髓核钳取出向椎管内突出的髓核组织,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不同形状及角度的髓核钳,显露神经根,探查并松解,用射频消融处理肉芽,局部止血和髓核碎片组织,椎间盘消融减压并使纤维环破口处皱缩,仔细观察神经根及硬膜囊,保持其完整,突出的髓核组织完全摘除,神经根随水流自由搏动,彻底止血,退出工作套管,缝合切口,创面内置硅胶引流管1根,无菌敷料覆盖。

1.2.3术后处理

术后不限制活动,次日即可佩带腰围下床活动,术后2~3d出院,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术后随访150天,用VAS评估疼痛程度:0为无痛,10为极度疼痛。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优:术后患者症状完全消失,基本恢复原来工作和生活;良:偶有疼痛或疼痛不明显,可从事较轻工作;可:症状减轻但仍有疼痛,不能工作;差:有神经根受压表现,需进一步手术治疗。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本组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均得到150天的随访,平均手术时间55min,平均术中出血量5mL,平均卧床时间12h,平均住院时间3d,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150天VAS评分分别为(8.22±0.63)分、(2.35±0.58)分、(1.79±0.48)分及(1.35±0.58)分,术后VAS评分与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根据改良疗效评定MacNab标准,优20例,良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为92.00%。1例患者术后1个月复发,复发率为0.40%,予以行后路显微内镜椎间盘手术治疗后获得满意恢复,无术后感染、脑脊液漏等的发生。无患者术后出现诸如脊柱不稳、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大血管损伤和硬脊膜囊撕裂等并发症。

3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老年性疾病,我国在近几年患有这种病的人群在不断地扩大,患者在遭受这种疾病的困扰之下对治疗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也带给了医疗研究者更多的挑战,过去使用的治疗这种腰椎方面的病症的治疗技术主要是一种开放性的手术,医生为了达到显露突出部位的椎间盘组织,必须要将黄韧带以及部分椎板切除,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过大,还会引起一些腰椎间的其他并发症,而椎间孔镜治疗技术很好地改变了这种现状。

而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而言,经皮椎间孔镜技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TED)则是采用经皮的一种全新的微创技术[8],这种技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有以下优势:手术在局麻下操作,术中可随时与患者保持交流,减少了硬膜囊、神经根损伤的概率[9];因为是经皮的微创入路,腰椎重要的骨关节韧带结构并没有遭到干扰及破坏,因此不影响术后腰椎的稳定性[10],手术切口小,术后患者切口疼痛轻微,对神经根以及椎管内组织结构干扰小,一般不容易形成较小的瘢痕组织,且也不易形成粘连;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相对较短,这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1-12]。所以,这种微创技术近年来较快发展,也逐渐被外科医生所重视[13]。经皮椎间孔镜技术,采用的是解剖工作通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微创理念,这种微创技术目前也逐渐成为国内外最为人们关注的脊柱外科领域。

参考文献:

[1]韦乃信,朱建河,王鹏飞.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1)

[2]李长青,周跃,王建,初同伟,张正丰,郑文杰,罗刚.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靶向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03)

[3]高晓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微创治疗临床研究[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10)

[4]孙根文,塔依尔?阿不都哈德尔.经皮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病变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