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测试及结果分析

/ 2

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测试及结果分析

雷剑彩刘爱荣李健旺

雷剑彩,刘爱荣,李健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545007)

摘要:为了了解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职业心理动向,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开发和课程设计,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对职业院校2538名在校学生进行职业心理测试,随后又对两届学生进行同样项目的抽样测试。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量化统计,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学生;职业心理;测试;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153-02

我国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政策已经由“统包统分”向“自主择业”转变,普遍实行了“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政策。为了了解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职业心理方面的情况,把握学生的职业心理动向,有的放矢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促进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我们对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03届在校的2538名学生进行了职业心理测试,此后又分别对2005届的122名学生和2007届的187名学生进行了同样项目的抽样测试。经繁杂的资料整理工作,形成如下报告。

一、学生职业心理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一)测试内容

“我们知道,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是很难用直接测量的手段来度量的。我们只有通过心理特征的外显结果——行为进行测量,才能推知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因此,心理测量的对象实际上是行为样本,而不是心理状态”[1]。了解学生的职业心理情况,只有通过外在表现来把握,我们根据职业院校的办学目的、培养方向、等特点,我们选择和设置以下五个类型的职业心理测试项目[2]:(1)职业兴趣;(2)职业能力;(3)最喜欢的职业;(4)选择职业时,最优先考虑的因素;(5)第一次选择就业单位时,期望的每月收入。

(二)测试方法和步骤

1.根据测试内容精心制作“职业心理测试卡”;

2.根据“职业心理测试卡”,制作“填卡须知”;

3.组织测试队伍,明确测试要求;

4.对在校学生同时发放“职业心理测试卡”;

5.回收“职业心理测试卡”;

6.分班统计;

7.分类整理;

8.形成分析报告。

二、学生职业心理测试的结果和分析

这次职业心理测试,共发出《职业心理测试卡》2538份,收回2477份,回收率为97.6%。测试结果的分类统计情况为:

(一)职业兴趣的统计结果

最集中的三种兴趣类型是:喜欢与人接触、喜欢科学技术工作、喜欢操作机器的工作。首先反映了今天的年轻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不甘寂寞,喜欢与人交往的要求;其次,反映出我国多年来提倡和崇尚科学,主张科教兴国的政策在年轻一代得到了反映;再次,反映了学院的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使不少学生从专业角度出发来作选择。另外,一些学生缺乏职业心理方面的知识,对职业兴趣的理解比较含糊,不能把握自己的职业兴趣种类,而是照抄其他同学的表格,所以出现了多卡雷同的情况。

对2005届122名学生进行相同项目的抽样测试,与2003届相比,最明显的是“喜欢行政和管理类工作”的选项比例大幅上升为11.2%,“喜欢操作机器的工作”则下降为14.6,其他变化不大。对2007届187名学生进行相同项目的抽样测试,与2003届相比,最明显的是“喜欢与工具打交道”选项,上升为8.9%,“喜欢从事文字符号类工作”上升为7.1%。

两次同类追踪测试,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招聘职位的变化,学生的职业兴趣也发生了变化。

(二)职业能力的统计结果

最集中的反映是各种能力的强弱指标中,多数均属“一般”,“强”和“较强”所占比例很小。以“动手能力”为例,“动手能力强”的只有1.6%,“动手能力较强”的只有3.7%,而“动手能力一般”的则有78.88%,“动手能力较弱”的有12.4%,“动手能力弱”的有3.4%。可见,各种能力普遍较低是测试对象十分明显的现象,虽然我们不能妄加“高分低能”的结论,但测试结果令人担忧。在2006年12月8日,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双选会”上,33家用人单位到校招工。在面试中,不少学生表现出较低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有的连基本意思都表达不清楚。这也从一定意义上印证了上述的测试结论。

对2005届122名学生进行相同项目的抽样测试,与2003届相比,最明显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升为5.8%,而“动手能力一般”的则有71.2%,“动手能力较弱”的有11.4%。对2007届187名学生进行相同项目的抽样测试,与2003届相比,最明显的是“动手能力较强”的升为7.6%,而“动手能力一般”的则有69.6%,“动手能力较弱”的有9.5%。

两次追踪抽测说明,学生的能力有提高但还不明显,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大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力度。

(三)最喜欢的职业的统计结果

统计结果分析表明,最集中选择的职业是运输业工作者、专业技术人员。职业院校学生进校后原先所选的专业对他们产生着重大影响。因为我国的教育制度仍属应试教育,学生在高中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应对高考,不可能对职业问题有太多的思考,一旦选择职业院校,才认真思考职业方面的问题。高中毕业生,对职业问题知之不多,一旦与家长确定就读院校和选择专业后,在心理上形成了先入为主的态势,所以,他们大多都比较喜欢自己所选的职业。这次测试,主要是在从事铁路职业技术教育为主干专业的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测试结果带有该学院明显的专业设置烙印。

(四)选择职业最优先考虑的因素的统计结果

在所有因素中,选择最集中的因素是“劳动收入的多少”。这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院校学生对经济效益的重视,也是理所当然的。

此外,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工作环境的好坏”和“单位发展前景”作为首选因素,反映了部分学生对对环境意识的重视和对就业单位发展的忧虑,对今后工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单位的所有制性质”的选择呈下降趋势。

(五)刚参加工作时希望每月收入的统计结果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职业院校学生依据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些了解,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每月收入”的期望值不断提高。第一次测试时,选择500~1000元/月这一挡,达到被测人数的66.08%,第二次是48.7%,第三次则为28.5%;同时,期望2000元以上/月这一挡的由3.9%分别上升为6.6%和11.8%,变化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个心理预期还会不断提高。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存在功利心理。“功利心理是指在选择职业时,主要考虑经济利益的因素。许多青年学生在求职中,特别青睐经济特区以及合资企业,就是出于获取较高经济利益的心理”[3]。当然,追求高收入无可厚非。但从结果看,呈现出两头少,中间多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盲目追求高收入,与现实收入水平还是比较接近的。

三、学生职业心理状况测试的建议

1.领导重视,加强引导。希望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完善劳动准入制度,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引导和鼓励职业院校加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提高各种能力,特别是动手能力,这方面应该成为职业院校不同于本科院校的最大亮点。

2.加强指导,提高意识。建议职业院校根据学生的现状,普及职业心理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敏感性。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实际上已经选择了行业和职业,其近期目标应是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中期目标就是以各方面有较强的能力和很高的专业操作能力顺利毕业与就业。没有较高的职业意识,就没有强劲的职业学习动力。所以,加强职业指导十分必要。

3.加大力度,强化训练。建议职业院校大力加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训练,加大训练设施建设,恰当调整理论课时与实习实训课时的比例。我们认为是否可以从入校的第一学期开始,通过练兵、比武、竞赛、达标等方式进行能力训练,通过授予“校级技术能手”、“专业技术标兵”、“语言等级达标”等称号和各种等级达标证书来鼓励学生积极训练,提高各项技能。

4.鼓励学习,一专多能。建议职业院校从现实就业情况出发,鼓励学生不怕吃苦、一专多能,提高学生的“社会人”意识,改变传统“从一而终”的就业和择业观念。

参考文献:

[1]赵琛徽.员工素质测评[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3:105.

[2]胡瑞仲.中专生就业指导[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2000:37.

[3]邱木华,李建求.青年学生心理指导[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199.

作者简介:雷剑彩(1954-),男,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于凤博(1981-),女,山东青岛人,助教,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研究;张楠(1981-),男,山东青岛人,助教,主要从事实践教学研究;滕连爽(1976-),山东青岛人,讲师,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