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张春

张春

(铜仁学院人事处贵州铜仁554300)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4-0000-01

摘要:著名学者萧功秦曾引用马克斯.韦伯的一句话:一个国家现代化的程度,取决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程度。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体系大致包括了主流意识形态、反主流意识形态和边缘意识形态三个部分,多元文化的复杂适应性和综合化趋势使得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挑战

孔子有云: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信”即信仰,就是今天的意识形态。两千五百多年以前,孔老夫子就意识到了信仰对于一个国家凝聚民心、鼓舞斗志、稳定社会以致维护统一是何等之重要!。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是如此,“信”更是如此!有学者曾直言:一个没有军事实力的国家,难免一打就败;而一个没有意识形态防线的国家则会不打自败。

无论是战争年代、“冷战”时代还是“后冷战”时代,意识形态的问题始终是各国各政党关注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难怪尼克松也坦言,“尽管我们与苏联在军事、经济和政治上进行竞争,但意识形态是我们争夺的根源,如果我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打了败仗,我们所有的武器、条约、贸易、外援和文化关系都将毫无意义”。但是目前一个令人揪心与警觉的现实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正面临严峻的挑战,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正在被消解、地位正在被架空,甚至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种挑战除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经济转轨以及社会结构转型等因素之外,思想观念的多元化是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这种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主流意识形态自身建设滞后的困局

无论是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我们党始终都是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丰硕的,但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工作仍然存在着“弱项”甚至“乱象”:“弱项”表现在一些单位的领导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一些地方的党组织软弱涣散,缺乏凝聚力,精神状态不佳,干群关系紧张,不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意识形态工作的各项任务落实不力;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不强,空对空,存在“空白点”和“盲区”;意识形态工作方法滞后陈旧,手段落后,形式主义严重,工作机制不健全,缺乏吸引力与说服力;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我们在意识形态宣传和理想信念教育过程中,方法和手段落后,形式主义严重,直接影响了宣传效果,脱离了社会的思想实际,使社会成员感到理想教育“假、大、空”;“乱象”表现在意识形态的随意泛化。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在工作中难以摆脱“左”的思想的束缚,处理社会矛盾时上纲上线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人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误解甚至是信仰动摇。

(二)多样化、地域性和民间性的边缘意识形态的挑战

边缘意识形态是指介于主流意识形态和反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的中间意识形态。它大体可区分为三个层面:一是指与国家宪法法律规定的主流意识形态相对应而言的其他意识形态,比如古往今来遍布于中国的地域性、民间性和多样性的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官方意识形态相对应的处于边缘地位的其他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艺术、宗教、伦理、文学等。比如道家、墨家、农家等等均是与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儒家相对应的边缘意识形态。再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逐渐形成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思潮,包括新权威主义、新左派、新民族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等;二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某一社会群体所奉行的,或者对该时空下的社会群体的生产方式、文化理念、价值观念乃至生活方式有重要影响的一系列系统化非主流的思想意识的总称,比如,一些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宗教仪轨、族群文化以及当下兴起的网络文化;三是包括各种介于主流和反主流之间的政治思潮、学术流派、价值取向、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等等的意识形态,比如前述提到的社会思潮,此外随着科学(包括社会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化,不断出现的边缘学科正日益消除各种传统的学科界限,使各门科学结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科学知识体系,例如经济伦理学、生态伦理学、城市生态学、新闻伦理学以及创造学等。马克思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p98一个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意识形态,但是由于本身的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之间呈现着复杂的关系:一是由经济基础直接决定的意识形态;二是与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相冲突的意识形态;三是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恩格斯指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采取了哲学和宗教的形式。”[2]p253边缘意识形态一方面是指那些并非直接反映或远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如既非马克思主义又非反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宗教、伦理以及社会思潮等等。另一方面,也包括诸如新生经济学、虚拟经济学等这些新生的反映现实经济、影响范围有限、而且正日渐显性化的边缘学科。

文化本来就是多样的,“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文化多样性是全人类的权利,必须加以维护。对于边缘意识形态的包容与整合既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胸怀所在,也是主流意识形态实现其自身与时俱进的必由之路。

(三)反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的普遍化,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必然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普遍化、发达国家或者强势民族生活形式和思维方式的普遍化,而社会主义社会理念、发展中国家的生存方式、弱势民族的生活形式不断被边缘化。改革开放使得西方的许多社会思潮与各种学术流派蜂拥而至,这些社会思潮与学术流派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既有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有益思想。例如生态社会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也有消解、淡化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的“不速之客”。比如历史终结论、新自由主义思潮、“意识形态终结论”、新保守主义、第三条道路理论等等。特别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挑战,新自由主义在宣传和兜售其经济理论的同时没有一刻放弃其反马克思、反共产主义、反社会主义的理论姿态,这一点更是无法掩盖和遮蔽的。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53~257。

张春,男,贵州铜仁人,铜仁学院人事处处长,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