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与常规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比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小切开联合球囊扩张与常规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比较

宋丽芳

宋丽芳(辽宁抚顺市中心医院113000)

【摘要】比较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EST)对胆总管结石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内科接受ERCP取石的胆总管结石患者98例,分应用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SEST+EPBD)组和EST组,(SEST+EPBD)组50例,EST组48例,EPBD组在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后,以柱状气囊扩张十二指肠乳头后以取石网篮或气囊取石;EST组按常规操作进行。两组手术后均常规置入鼻胆管引流3d,并行鼻胆管造影复查。结果: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一次性取净结石成功率分别为94%和93.7%(P>0.05);SEST+EPBD组与常规EST组术后并发症中,出血发生率分别为0%和8.3%%(P<0.05),胰腺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45%和4.44%(P>0.05)。2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穿孔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但术后出血的几率小于EST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关键词】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内镜下乳头球囊扩张胆总管结石

【中图分类号】R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118-01

自从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在1974年成功应用后,目前已成为治疗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总管结石的首选治疗方法。随着技术的不断改善,许多临床工作者认为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PBD)以其并发症少、更好的保护乳头括约肌功能等优点将会取代EST。近年各个研究结果不统一,有学者认为EPBD增加术后胰腺炎的风险、降低术后消化道出血的风险,也有研究提示EPBD较EST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安全。为进一步探讨2种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我们对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小切开加球囊扩张与常规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98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男性40例,女性58例。全组患者术前行影像学(包括B超、磁共振胆胰管水成像和CT)检查,结果均提示有胆总管结石。胆总管结石单发71例,多发27例,其中6例胆囊保留无结石,只有胆总管结石。行EST共48例,行SEST+EPBD50例。

1.2器械:OlympusTJF260十二指肠侧视镜,钳道直径4.2mm;Olympus拉式乳头括约肌切开刀、碎石网篮,cook扩张球囊导管(12mm×5cm)、引导导丝(BOSTON公司)、取石网篮(FG-22Q-1)、取石气囊导管(Olympus公司)以及高频电发生器等。

1.3操作方法:将十二指肠镜插入十二指肠降段,选择性胆管插管,造影显示胆总管结石的数量和大小。在常规EST组,将乳头括约肌切开至缠头皱襞水平。在SEST+EPBD组,先将乳头括约肌行小切开约5mm以便于扩张球囊导管进入胆总管,然后沿导丝将扩张球囊送至十二指肠乳头处,在内镜视野和放射线视野监视下于球囊内先注入造影剂将球囊张开。

然后通过球囊扩张压力泵注入蒸馏水逐步扩张球囊,注水压力达3~5个大气压左右逐步扩张至球囊腰部消失后,持续扩张20~40s,平均扩张32s,反复2~3次后抽尽并取出球囊,扩张后可用取石篮取出结石,对于多发结石用取石气囊行胆道清理术。所有患者在取石后均留置鼻胆管引流,3d后行鼻胆管造影,若残留结石再次行取石治疗。

1.4统计分析应用SPSS13.0软件处理数据,2组结石取净率、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结石的取净率EST组48例患者中共有45例一次性成功取净结石,取净率为93.7%,另外3例中因为结石较多而未能一次性取净,术后3d鼻胆管造影提示残留结石,再次取石。

SEST+EPBD组50例患者中共有47例成功一次性取净结石,取净率为94%,其中3例行第二次取石。EST组与EST+EPBD组相比结石取净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并发症:EST组中有2例并发胰腺炎,均为轻症胰腺炎,经制酸、抑酶、抗感染等治疗后痊愈,发生率为4%;EST+EPBD组有2例并发胰腺炎,为轻症胰腺炎,治疗后痊愈,发生率为4.1%,2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EST发生术后出血4例,其中1例为迟发性出血,均为乳头切口上缘活动性出血,经镜下治疗出血停止出院,出血发生率为8.3%,EST+EPBD组无出血发生。两组均无穿孔并发症,无死亡病例。

3讨论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内镜附件的改进,应用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肌切开(EST)已成为治疗胆总管结石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存在着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且切口越大风险越大,尤其对憩室旁乳头更易并发穿孔。近年来十二指肠乳头球囊扩张(EPBD)在治疗胆总管结石方面研究越来越多,EPBD通过对乳头的缓慢扩张,在减少了乳头切开过大引起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的同时,可以产生比EST切口更大的乳头开口,尤其在治疗胆总管较小结石方面已部分取代了EST。EPBD可部分保留乳头括约肌的功能,因此可以减少因乳头括约肌破坏后肠液反流导致胆管感染发生的机会。同时乳头括约肌小切开降低了单纯球囊扩张导致胰腺炎发生的概率。本组资料显示,SEST+EPBD术取石成功率和术后穿孔及胰腺炎的发生率与常规EST相当,但术后出血的几率小于EST。SEST+EPBD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胆总管结石的内镜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刘治军,郭瑾陶,王晟,等.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加大球囊扩张与常规乳头括约肌切开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比较研究.中国内镜杂志,2011,17(9):924-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