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7-17
/ 1

浅析我国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

安力

安力(西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西安710127)

摘要:以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为基点,针对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刻的现实情况,系统论述我国建立在网络上的公共领域的成因及作用。

关键词: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把关人;沉默的螺旋

中图分类号:C912.6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09)14-0214-01

哈贝马斯以英、法、德等国家的历史背景,对资产阶级的公共领域作了全方位的考察,从而展示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从产生走向衰落的过程。公共领域也叫公共性,它指我们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像公众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进行界定时提出,首先,它是私人领域的一部分,是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众领域,它讨论的是私人领域的一般性问题。此外,公共领域是公众舆论领域,与权威领域相对应,它以国家和社会的相分离为基础。

由于经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再加之建国后又经历了反右倾扩大化和“文革”十年,使得我们的公共领域遭到了严重破坏。虽然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进行了拨乱反正,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我们在中国特色主义社会建设中,仍有众多不足,在公共领域建设中最大问题便是制度的不完善。人民参政议政的机制仍有待完善强化,人民作为主人翁在行使权利时仍有诸多羁绊。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众传媒成为“公共领域”的最佳人选。因为在公共领域的各种形式中,传媒领域发展最为迅速。各种报纸、电视台、网络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现在以手机为主的新媒体,都不断有自己成熟的操作网络,而且在社会舆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种各样的媒体形式,反应迅速,制度完善,影响力大,影响面广,这也就意味着它们有着其他公共领域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网络媒体,特别是WEB2.0之后,博客、BBS、QQ空间的兴起和成熟,使得传、受之间的互动交流大大加强,这为公共领域的形成提供了技术保证。此外,传、受同体,使得针对社会议题能形成充分讨论,给予不同意见更大的发挥,更是削弱了传统媒体把关人的作用。在网络媒体中,已经没有单纯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明显划分了,WEB2.0之后,网民可以发帖成为传播者,也可以看帖成为受众,这样在进行社会议题的讨论中就避免了传统媒体中对议题讨论的你说我听的尴尬局面。

当然,这些因素都不是单独发挥作用他们是作为一个良好运行的系统互相作用,为网络媒体在公共领域建设中添砖添瓦。确实,网络技术使得公共领域的形成不是幻想,事实上,建立在网络技术基础之上的公共舆论在我国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十分巨大的作用。

1.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监督作用。网络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其基础之上的公共领域的形成,为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监督。特别是对腐败现象和不公现象的揭露与抨击更是作用显著。在现实生活中,有网民遇到不公正事件或者其他各种腐败现象,在网络平台一经曝光,常常一石激起千层浪,广大网民积极讨论,形成舆论,引起传统媒体关注,进而得到有关部门关注使事件得到妥善解决。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随着政府对网络的关注,许多事情不经传统媒体重视,在网络阶段就已经得到解决。

2.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用。我们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以包含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重中之重。网络社会基础上的公共领域的确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平台。不过在网络社会中,这一功能主要是通过有违价值体系现象的舆论式抨击而得到发挥。常常遇到不道德事件,网民发帖、跟帖,形成强大的批评舆论,使得价值观得到强化。

3.跨时空的个人社会化过程。网络基础上的公共领域为我们的个人社会化过程提供了新的方式,那便是跨时间、跨空间,打破了以往的初级群体范围。网络使得我们可以通过虚拟社区接触更多的人,这使我们能够在个人社会化过程得到更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石一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批判视野中的当代西方传播思想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2]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许静.传播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安力,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