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

杨永国丁岚

(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病理科江苏扬州225200)

【摘要】目的:对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良好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60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本组60例胃肠间质肿瘤的病灶分别位于胃部、小肠、直肠肛管、食道等位置;免疫组化表达程度最高的为CD117、CD34,而SMA以局灶状阳性呈现。结论:胃和小肠是胃肠间质肿瘤的发病主要部位,及时了解CD117、CD34表达情况、组织学特征、核分裂图像等特征,可促进疾病诊断率明显提高,为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

【中图分类号】R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5-0162-02

胃肠间质肿瘤是位于胃肠间叶组织的一种肿瘤类型,最初起病为良性,若不及时控制,会进展成恶性疾病,中老年患者是疾病多发人群,病灶可在腹腔以及肝脏等位置转移[1]。本文对我院收治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的临床数据均来自2013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到我院确诊的胃肠间质肿瘤患者60例,男患者35例,女患者25例,年龄为40~82岁,平均年龄为66.18岁;主要症状包括腹部肿块梗阻、腹部胀感不适、恶心呕吐以及消化道出血等;与中国胃肠间质瘤诊断治疗共识(2013年版)诊断胃肠间质肿瘤的相关标准互相符合。

1.2方法

本组60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的病理标本均来自手术切除组织,利用10%甲醛溶液固定标本后实施常规石蜡包埋,给予切片处理后实施HE染色并放置于光镜下观察。免疫组化采用罗氏全自动免疫组化仪进行染色,DAB显色,其中试剂CD117、CD34、SMA和S-100均由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

2.结果

2.1分析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特征

本组60例胃肠间质肿瘤患者中病灶位于胃部的为46例,占76.67%,病灶位于小肠的为12例,占20%,病灶位于结直肠肛管为1例,占1.67%,位于食道为1例,占1.67%。肿瘤病灶的组成成分以上皮样细胞与梭形细胞为主,上皮样细胞具有形态多样、体积较大等基本特征,以卵圆形或者多角形呈现,细胞具有核多样、微嗜酸性、质空壳等基本特征,和核分裂数以正比呈现;梭形细胞具有嗜酸性、细胞质丰富、梭形、形态一致等基本特征,与平滑肌细胞基本一致。

2.2免疫组化结果

胃肠间质肿瘤CD117、CD34等指标以弥漫性表达呈现,并存在细胞质染色、细胞膜等表现;其中58例胃肠间质肿瘤CD117显示阳性,阳性率为96.67%;56例CD34显示阳性,阳性率为93.33%;而SMA、S-100等指标以局灶状表达呈现,其中12例SMA显示阳性,阳性率为20%;S-100均为阴性。

3.讨论

胃肠间质肿瘤早期发病特异性不明显,常见溃疡穿孔、吞咽不适以及胃肠道出血等症状,随着疾病的进展,会发生胃肠道梗阻、消化道出血、包块以及腹痛等表现,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2]。目前,胃肠间质肿瘤临床主要是通过免疫化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等方式确诊。通过分析镜下检查结果得知,胃肠间质肿瘤常见梭形细胞,少数合并上皮样细胞。大部分梭形细胞以束状排列以及编织状排列,具有清晰的界限;而上皮样细胞为多边形或者卵圆形,以弥漫状或者巢状排列呈现。

胃肠间质肿瘤的危险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核分裂像、肿瘤大小的影响。通过分析核分裂像以及肿瘤直径的实际情况,对肿瘤危险程度进行判断。CD34在造血前体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表达上较为明显,能加快新生血管生成,所以CD34弥漫性表达能加快肿瘤发展速度且造成肿瘤病灶出现转移的情况;CD117属于C-kit基因受体,长时间保持其活性对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可产生激活,对细胞凋亡、正常增生可产生阻碍,从而造成出现肿瘤。临床在诊断胃肠间质肿瘤疾病时以CD117的阳性表达作为金标准。间质瘤预后指标可从肿瘤位置、核分裂象、肿瘤体积三方面考虑,随着GIST中PDGFRA基因与KIT基因的突变研究深入,证实组织形态学、免疫组化也具有预后评估价值。研究表明,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特征较为独立,而CD117指标检测的特异性、敏感性较高,综合评估S100、SMA、CD34等检查结果对提高CD117检测可起到辅助的作用,使肿瘤情况得到更加深入诊断以及评估。

【参考文献】

[1]李辛辛,朱世龙,林思彤,罗元.胃肠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与危险度分级的关系[J].广西医学,2015,v.3703:392-394+397.

[2]许红英,司海鹏.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v.11;No.15604:109-110.

[3]钱坤.刍议胃肠间质肿瘤临床病理与免疫组化特征[J].医学信息,2015,28(47):293-294.

[4]冯佳.胃肠道间质瘤病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6,14(30):47-48.

[5]王俊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1):175-177.

[6]钟晓江.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化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13):110-112.

[7]王景艳.胃肠道间质瘤的免疫组化表达、肿瘤风险度和病理改变之间的相关性[J].当代医学,2017,23(9):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