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街道景观创造的要点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城市街道景观创造的要点分析

宣佳

诸暨市绿色园林有限公司

摘要:城市街道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街道景观功能,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要求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关键词:街道景观;园林;绿化;原则

1.概念探讨

作为地理名词,景观泛指地表自然景色。城市街道景观则涵盖城市街道景色和人造的景色。包括各类建筑物、构筑物构成的实体景观和实体周围的各类开敞空间构成的景观。园林是西晋沿用下来的名词,园林设计是园林学的中心,孙筱翔教授提出LandscapeArchitecture可译为园林设计是正确的。园林设园林设计因素包括构思立意、自然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塑造、园林建筑布置、园林小品、园路和场地、园林植物、置石等。是文科和理科的贯穿,科学性和艺术性的交融。绿化是建设绿地的行为,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

2街道景观功能

2.1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框架,有人把城市街道景观比喻成城市景观的血管,在城市交通运输,购物,交往,都离不开城市街道景观。

2.2城市街道格局是城市特色的重要反映

每个城市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及形成年代的不同,其街道格局也不同,随城市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用地不断增加,有的城市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四周发展,典型的如我国首都北京,有的脱离老城在附近另辟新城,典型的如山西的平遥市,有的新旧城结合,典型的今天的沈阳城。

不论哪种形式的城市,其街道格局都反映着历史的发展过程,记载着重要历史事件和故事。生活在其中的人门在这些特殊的地点就会产生相应的联想,想的是这个城市曾经发生的一切,可以说城市街道记载着城市的历史,蕴涵城市的文化。例如:邯郸新改建学步桥街区,该区以邯郸学步的故事建成。

2.3城市街道代表城市的形象

人们对街道的感知不仅涉及其路面本身,还包括街道两侧的建筑,成行的行道树、广场景色及广告牌、立交桥等等。这一系列事物共同作用形成了街道的整体形象,而其中任何一种事物质量的低下,都影响整个街道的形象,而街道的形象又影响城市的形象。

街道景观质量的优劣对人们的精神文明有很大影响。对于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街道景观质量的提高可以增强市民的自豪感和凝聚力,促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对于外地的旅游者和办公者来说,由于他们停留的时间较短,而且大部分时间在街道上度过,因此街道就代表整个城市给这些外来人员的形象。

总之,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随城市的发展,人类对生存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街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着就要求设计者拓宽对街道的研究,适应社会的要求。

3.我国城市街道景观现状

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就目前城市街道景观的存在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功能设施不健全

在我国有许多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环境现状,仅仅考虑道路交通的基本要求—对路面的要求,忽视街道各种设施的建设,如交通标志,街道照明,以及其他供人使用的各种设施,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

3.2环境质量差

我国街道现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环境质量问题;街道绿化系统不健全,对缺损绿化修补不及时;沿街建筑形式杂乱无章,没有特色;围墙多为没有修饰的实墙,广告随意乱贴;交通标志缺乏系统的精心的设计。街道设施缺乏系列化、标准化设计,整体性较差。

3.3街道环境“重车不重人”

交通繁忙路段缺乏人行天桥、过街地道和人行横道线,行人不得不冒险横穿街道;许多城市交通的需要,以挤占人行道的方式拓宽机动车道,步行者不得以而进入机动车道增加了交通的危险性;车行道与人行道之间缺乏应有的隔离设施,步行空间因而缺少安全性。

3.4街道设施水平低下

街道照明满足不了交通需要,步行道地面铺装材料耐久性差,施工质量低,不能满足步行者基本的行走要求。缺乏为残疾人、老人、推车儿童的妈妈提供方便的无障碍设计。

辅助设施严重短缺,为街道上行人服务的设施,如公共厕所、街路标牌、交通图展示板、公共电话亭及必要的休息空间等严重短缺,与城市面貌的改善不同步。

3.5街道建设缺乏个性

千楼一面、千街一面的现象普遍存在,过去人们批评'方盒子',今天又不管城市历史背景,不看城市的整体风貌,又出现了到处仿欧式建筑的现象,使得街道失去了个性。街道建设在空间上,两侧建筑的色彩、材料、形式等方面过于雷同,缺乏可识性。

4.如何创造好的城市景观

4.1“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思想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人本主义是中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的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思想,也成人文主义,主张思想自由和解放。营造多元化的人性空间,就是营造多样化的城市公共活动空间,如今,亲近自然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突出城市景观的自然气息,是营造人性化空间的基本需求。

在城市街道景观中体现以人为本,主要体现人们的主人翁位,在总体规划中控制详细规划的街道景观设计。各种服务性设施的配置以及在街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都要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心理和生理的要求。因为人群是街道的主体,他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活动决定着城市的未来。城市街道景观设计时考虑不同的要求,反映不同的观念——一个好的城市街道景观设计要处处为人着想。一般而言,在城市中西区,人工要素的比重较大,随着城市向外伸张,自然要素的影响不断增强,城市景观应逐渐融入自然之中。

4.2合理景观定位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的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取向,从而创造了不同的城市景观。制定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阶段性发展目标。

确保一个城市的景观特色,是景观定位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城市的景观特色只能来自于城市本身,自然条件是城市景观特色形成的基础。一个城市景观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必须抛弃激进的变化观。一个在景观上失去过去、失去自我的城市,是难以在当代社会立足的。

4.3适宜的空间尺度

规模适中、生态环境良好、适宜的空间尺度、较少的人口流动、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亲近乡村、自然的特点是城市的优势所在。城市建设必须根据各自自身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保城市的性质、规模和空间尺度。“美在比例的和谐”,是久经考验的美学和艺术基本原则。

在城市建设中,建筑、道路、广场和园林绿地之间适当的比例和适宜的空间尺度,是营造优美的城市整体景观的先决条件。

4.4和谐的整体景观

城市要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者的融合,首先要在工作模式上实现建筑师、风景园林师和城市规划师的融合。要在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城市设计等工作开展之初,就实现城市规划师、建筑师和风景园林式的通力合作,避免“既成事实”的前期工作,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带来诸多的困难和返工的浪费。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强调城市经济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必须从城市的自然条件、地理景观、人文特征出发,确保城市空间的整体发展方向;必须实现城市建筑、基础设施与自然山水的和谐、与园林绿化的融合,创造贴近自然、舒适宜人的城市景观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