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当前农业用电管理工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5-15
/ 2

浅析当前农业用电管理工作

冉晓红

冉晓红

(国网河南新密市供电公司河南新密452370)

摘要:为改变长期以来农业生产用电的不安全局面和粗放管理模式,分析了农业生产用电旧模式的弊端,并提出实现预付费管理的三种模式及其适用条件、特点、注意事项,分析了应用效果,提出管理上需要同步跟进的要求。

关键词:当前;农业用电;培训

一、当前农业生产用电管理模式的利弊分析

过去的农业生产用电管理模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农民百姓的习惯,方便农业生产用电“即挂即用”,但已经明显不能适应国家电网公司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必须全面深入实施改革,其主要弊端如下。

一是田亩分摊难。农业生产用电按田亩分摊,最重要的就是将老百姓的田亩分摊好,要全面、及时、准确无误,否则后续工作将无法进行。但是,随着农村行政体制改革和区划调整,小村合并成大村,村级负责人无法事无巨细管得到边到角,生产队长任职积极性低,往往在春、秋两季通过抓阄任职,不在农忙季节,根本找不到队长,即使找到了,很多也是消极应付,严重影响田亩分摊工作。同时,分片电工每年的田亩核实工作量大,矛盾多,加上少数人员责任心不强,不主动积极协调,造成农业生产用电管理工作极大的被动。还有部分农民的田亩出租、重新调整等往往带来更多的矛盾。

二是电费收取难。主要表现为,有的田亩分摊错误或分摊不公导致客户拒交电费,如果采用农业生产电费随照明发票收取的模式,客户更是连照明电费也不交了;有的故意软磨硬拖,总认为分摊电量部分不是自己真实用电,应由供电企业或生产队买单;有的因没有发生农业生产用电却被分摊电量,直接拒交;还有的因举家外出打工或仅有老人和小孩在家,电费无法及时回收。通过多次催缴、协调无果的,往往会将问题搁置,造成电费坏账增加。

三是安全隐患多。农民直接挂钩打水,多数没有采取绝缘和保护措施,有的为方便挂钩,自行引线下杆,严重影响自身及路人安全。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用电知识缺乏,经常不带漏保操作、运行电器设备,造成总保护器跳闸后,因急于抗旱、保苗,强行采取卡死保护器等方法使总保护器失效,进一步加剧了用电的安全风险。

四是经营风险大。因为电量分摊的管理模式容易造成农业生产用电不依表计量甚至无表计量,存在增加农民负担或负担不合理的风险;或者将电费回收任务委托生产队队长实施,容易造成搭车收费等经营风险。要规避这些风险,必须依表计量,收费到户,并及时公开收费情况。

五是线损管理粗放。原有的农业生产用电管理模式也直接导致了基层供电所对农村公用变台区的线损管理粗放,甚至沿用过去减线损的模式操作。不认真开展负荷测试工作,负荷不平衡的不调整,线径细的也不改造,设备漏电不去检查,树障不去清理,故障表、淘汰表不去更换,也不去开展反窃电检查,直接造成实际的电量损失增加。

六是设备维护难。因为农业生产用电多由农民自行操作,点多、面广、随机性大,农业用电导致的生活照明线路跳闸频繁发生,供电抢修应接不暇,少数偏远地区农民甚至自行开锁操作公用配电柜,造成电气设备损坏,而基层供电所的维护跟不上,设备状况堪忧。

三、注意事项

1.箱体设计要求

应具备防窃电、防雨、方便操作的要求,箱门有预付费电能表可视窗、插卡槽口,左上角安装蜂鸣器,可安装在墙壁或电杆上。三种模式中,除小机口可单开门外,其他两种须双开门设计。对总表支线型配电装置,用户只能通过规定的漏保操作窗口、插卡槽口操作;对大机口型配电装置,用户可另行打开右侧门接线;小机口型可直接打开单门接线。

2.三种模式的漏保配置

原则上配电房或配电柜内配置总保护,并按分支线配置二级保护。总表支线型预付费配电装置箱内的保护器配置视分支线功能而定,若配变出线为纯农业生产线路,则为二级保护,用户电器应配置末级保护,若为配变出线后的分支农业生产线路,因前端已配置总保护和二级保护,可作为末级保护;大机口型预付费配电装置箱内的保护器可作为末级保护;小机口型预付费配电装置箱内的漏电断路器亦可作为末级保护。不同级别的保护器的动作值应按配合要求进行整定设置。

3.智能漏保功能要求

智能漏电综合保护器除本身所有功能外、还要具备预付费电能表信号的接受和自动操作功能。

4.导线选型要求

采用预付费管理模式后,所有农业生产用电必须依表计量,必须杜绝无表用电的现象。所以,对总表支线型配置,若配变出线为纯农业生产线路,可采用裸导线,若为配变出线后的分支农业生产线路,则混合用电线路部分必须为绝缘导线,对大机口、小机口型配置的混合用电线路,必须全部架设绝缘导线,防止客户绕过计量直接挂钩打水。

四、应用效果分析

目前,供电公司已经对500多个配电台区实施改造,并全面应用农业生产用电预付费管理新模式,推进迅速有力,效果显著。

一是农业生产安全用电状况明显改善。“直接挂钩”现象被“机口规范接线”取代,消除了挂钩操作过程的安全隐患,而且原来农业生产线路的架设不规范、绝缘隐患和对地、对行人安全距离不够等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农业生产用电过程中的技术保护措施得以完善,通过漏保的更新换代和层级配置,为农业生产用电安全提供了完整的保护网络。

二是电费风险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用电预付费管理模式的实施,彻底颠覆了过去“先用电,后交钱”的习惯,改为先预付电费,再用电,然后据实结算的模式。但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在实行预付费改造前,做好充分的宣传解释工作,让农民朋友知晓改造后不仅方便大家用电,而且用得更明白、更放心,还能减轻负担。同时要与其签订《农业生产预购电协议》,规定双方在使用预付费配电装置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安全运行、管理维护等责任,从而依法对农业生产用电实施有效管理,实践证明,改造后的农业生产电费全部实现了零风险的目标。

三是群众农业生产用电更方便。设备改造升级后,线路运行状况得到明显改善,跳闸断电情况较过去大为减少,用电更放心。从“线路挂钩”到“机口接线”,也极大方便了群众,用电更省心。IC卡充值操作,也不用担心自己的电费花得不明不白。

四是解放了供电企业劳动力。过去大量、重复的田亩分摊和矛盾调处工作得以省去,从千家万户、千言万语的电费催缴到预收电费、按月结算中解放了大量的劳动力。

五是线损管理水平显著提升。如前所述,实施预付费管理模式后的农业生产用电更加规范化、透明化,台区线损的水平更加真实,促使管理单位倾注更多的精力用于节能降损。

当然,农业生产用电预付费管理新模式的应用,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预付费电能表、跳闸控制回路的故障处理量增加的问题,甚至因处理不及时引发客户不满,但只要我们能够认真对待并及时处理,优化内部管理流程,提高设备运行水平,尽力做好优质服务,农业生产用电预付费管理模式必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