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

王生希

中铁隧道集团四处有限公司丽香铁路项目部广西南宁530000

摘要: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受高地盈利软围岩等相关断层带地质因素的影响,经常会发生围岩挤压变形情况,增大空间位移,并延长变形周期,为施工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工程进行分析,明确现阶段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的有效应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隧道;高地应力软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

引言: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我国铁路行业逐渐创新,大量的铁路建设工程被提出,以满足当前的交通需求。但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受其工程自身的性质影响,不同区域的地质情况差异性较大,需要施工人员有效的克服外界因素的影响进行施工,尤其是部分软弱围岩隧道工程,以此来提升施工整体质量。

一、工程案例分析

本文以我国甘肃省某隧道工程为例,该工程为双洞单线分离式特长隧道,隧道总长为19千米,受区域影响,该地区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如包括断裂带、背斜以及斜向构造等,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直接影响容易发生变形,影响工程的质量。据相关数据显示,隧道洞身需要穿过的板岩区占总长度的46%,总计各类软岩长度占总长度的84%,为施工带来较大的难度,甚至造成严重的围岩滑塌事故,影响工程的开展。在施工区域,主要的地层岩性为二叠系板岩夹碳质板岩,导致其围岩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岩体极破碎,层间结合较差,整体稳定性不高。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围岩地质自身的性质影响,断层带围岩及其破碎,主要采取人工开挖形式,施工进度较为缓慢。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喷射混凝土开裂、拱架扭曲变形以及掉块情况,进而影响当前的整体施工质量。同时,在进行开挖过程中,由于其自身的性质影响,围岩极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形,最终导致支护结构变形,出现侵限情况,二次砌衬出现开裂[1]。

二、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应用

在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对软弱围岩变形情况进行合理的分析,并灵活应用合理的技术进行施工,逐渐更新施工理念,有效的控制围岩大变形情况,提升工程整体质量,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新奥法组织施工

灵活应用新奥法进行施工,可以从根本上促使施工效率等得到提升,并灵活利用当前的技术理念进行创新,以满足实际的施工要求。在利用新奥法进行施工过程中,应严格遵循当前的技术原则,合理处理软弱围岩,以满足当前的需求。第一,严格坚持当前的短进尺,少扰动原则,保证其施工安全性。第二,尽早进行封闭,以此来避免当前的围岩出现松动情况,避免出现空间位移。第三,在当前的关键部位处加强进行防护,从整体上提升其应力,利用应力与围岩应力进行相互平衡,满足其承载体的要求[2]。

(二)小工作面施工工法

受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在进行施工过程中,高地应力导致软弱围岩的稳定性极差,进而影响其整体施工质量。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应进行合理的创新,灵活应用新奥法理论进行,根据实际情况可以灵活选择小工作面施工工法进行,避免由于开挖断面较大而影响围岩的自稳能力,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引发坍塌情况。合理应用小工作面施工工法,可以促使当前的施工质量得到保证,有效控制变形情况,严格按照施工进度进行施工。如果发生坍塌情况,应要求作业人员及时撤离现场,在渣体稳定后进行封闭处理,并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加固,处理完成后继续进行施工。

(三)高地应力释放设计

现阶段,“先柔后刚,先放后抗”思想是当前常见的施工理念,其实质是将柔性支护作为支护结构,主要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构成以及钢架等内容,进而满足当前的需求,同时,将二衬钢筋混凝土作为刚性支护,以满足是的地层载荷要求。在初期支护完成后,在一定程度上会出现在形变,在其变形达到设计的预留值后进行二次的模筑,提升其整体质量。在施工过程中,在利用“先柔后刚,先放后抗”思想进行施工过程中,应保证围岩蕴藏的高地应力进行合理的释放,但应保证其释放的合理性。现阶段,国内外常见的释放理念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先行导坑法,其原理为通过导坑进行围岩的应力的释放,释放一部分应力后,合理应用当前的技术进行成型,以达到抵抗其应力的目的。另一种是边放边抗理论,结合实际情况对其预留足够的变形量,促使围岩应力得到有效的释放,但应注意当前的释放量应保证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而对其进行控制,通过支护的作用对剩余的围岩应力进行抵抗,从而保证当前的支护结构逐渐趋于平衡状态,满足当前的需求[3]。

(四)分段加强支护结构

受现阶段的高地应力软弱围岩的性质影响,在进行地应力释放过程中,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其释放的地应力都只是一部分,进而导致施工人员需要利用柔性支护对其应力进行抵消,以满足当前的需求。通过柔性支护的分段施工,可以有效的促使当前的有害变形得到控制,尽量将围岩的应力进行合理的释放,逐渐削弱围岩的应力,提升其整体稳定性。例如,可以增加锚杆、注浆加固、横撑支护以及拱架等方式进行优化,通过合理的措施提升其整体性能。

结论:综上所述,在进行隧道施工过程中,受到地域因素的影响,需要面临复杂的地质情况,因此,工作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明确其地质情况,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灵活应用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进行优化,为施工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从根本上控制隧道大变形,以满足当前的建设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瑛楠,肖本利.木寨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岩地段大变形控制技术[J].西部探矿工程,2016,28(10):175-178.

[2]王树栋.复杂地应力区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3]李国良,朱永全.乌鞘岭隧道高地应力软弱围岩大变形控制技术[J].铁道工程学报,2018,16(03):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