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罗帕酮、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观察及其对血清hs-CRP的影响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8-18
/ 2

普罗帕酮、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观察及其对血清hs-CRP的影响分析

罗煜李红娟付海艳

(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普罗帕酮、胺碘酮对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观察及其对血清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7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抗心律失常治疗,6周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和血清hs-CRP。结果: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数据反馈分析,观察组治疗效果较对照组较明显好转,血清hs-CRP总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胺碘酮较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而言,胺碘酮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下降更明显。

【关键词】普罗帕酮;胺碘酮;心律失常;血清hs-CRP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2-0148-02

心律失常是由于窦房结激动异常或激动产生于窦房结以外,激动地传导缓慢、阻滞或经异常通道传导,是心脏活动的起源和传导障碍导致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异常[1]。心律失常多见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病最多见。其病因多有电解质紊乱、内分泌失调、麻醉、低温、胸腔类或心脏类的手术,可由于患者精神紧张、大量饮酒、喝茶、咖啡等原因引起[2]。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疾病,发病率高,且常见室颤,因此,导致产生较高的死亡率,对患者的生命产生极大的威胁。本研究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7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普罗帕酮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的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70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使用胺碘酮进行抗心律失常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抗心律失常治疗,观察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年龄27~72岁,平均年龄(45.5±6.3)岁,对照组患者35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龄25~74岁,平均年龄(44.6±5.6)岁。70例病例中,35例为室性心律失常,35例为室上性心律失常,通过统计学数据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每天三次,每次100mg,如果患者治疗过程中,病情未出现好转,应根据患者病情进展适量增加药物用量,如治疗过程中,患者病情出现好转,应减少普罗帕酮用量至少150mg,每天一次。六周为一个疗程。

观察组:患者采用胺碘酮,其要求心率为每分钟80~100次,且每分钟发生心律失常次数小于10次,药物服用计量每次200mg,每天3次;如患者心率为每分钟80次以下,但是没有心率失常情况出现,药物服用每天两次,每次100mg,一疗程为6周。

1.3观察指标

具体的临床表现为主:患者24小时心电图和治疗效果。将其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种。

显效:患者通过治疗以后,相关症状明显好转,心电图改善状况达百分之八十以上;

有效:患者通过治疗以后,以之前病情比较明显好转,心电图改善情况达到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八十。

无效:患者通过治疗以后,与之前病情相比较,患者症状无好转,心电图改善状况小于百分之五十。

1.4统计学分析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计量资料采取平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或者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和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反馈数据分析,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数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表,如表所示。

2.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hs-CRP,P>0.05,无统计学意义。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实验室检查数据反馈分析得出,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有了显著差异,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有统计学意义。详细见如下分析。

(1)对照组:治疗前,患者血清hs-CRP为19.5±2.4,治疗后血清hs-CRP为11.5±2.0;

(2)观察组:治疗前血清hs-CRP为20.3±2.2,治疗后血清hs-CRP为8.5±1.7。

3.结论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也是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的常见疾病,心律失常分为室性心律不齐和室上性心律不齐。关于心律失常,临床上表现的主要症状为心脏节律的紊乱,因心脏血流动力出现异常,患者常出现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等症状,给患者生命造成巨大威胁,随时存在安全隐患,危及患者生命。其中,心肌梗死常出现室性心律不齐,室性心律不齐对患者而言是最致命的,心肌梗死易发生心脏骤停,需要立即进行胸外按压,挽救患者生命。心律失常的出现与患者机体存在炎症密不可分,患者出现心律失常,血清hs-CRP水平明显增加,血清hs-CRP出现升高现象,会加剧患者患者动脉斑块破裂,出现形成血栓等现象,加剧患者危险的发生[3]。在临床上,抗心律失常的治疗中,血清hs-CRP的减少是治愈心律失常的重要内容,对治疗心律失常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律失常的治疗过程相对而言较为复杂,首先,祛除诱发心律失常的病因,心律失常患者避免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其次,治疗病因,找出患者患病原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治疗病因是治疗心律失常的根本方法。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电学治疗心律失常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并不是广泛普及。主要通过药物治疗,现在临床上较常用的心律失常的药物普罗帕酮、胺碘酮等,其中,胺碘酮是Ⅲ类抗心律失常药,具有高脂溶性化合物,并且,也具有Ⅰ类Ⅱ类和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使用胺碘酮和普罗帕酮用于心律失常的治疗中,从患者反馈的数据中得出,胺碘酮的效果明显好于普罗帕酮。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安全。因此,胺碘酮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郭增秀.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9):91+93.

[2]吴晓琴.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对比及其对血清hs-CRP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7(04):51-53.

[3]曾文军,高彦文,李海涛.普罗帕酮与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效果对比及其对血清hs-CRP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5,55(28):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