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相声小品的语言变异及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论相声小品的语言变异及思考

鱼茜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相声和小品是中国影响最大、最受观众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其语言独具特色,幽默风趣,令人忍俊不禁。语言要素的变异是创造幽默效果的重要手段,本文分析归纳相声小品中的语言变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变异以及相声小品魅力的来源。

关键词:相声;小品;语言变异;思考

语言作为人们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往往偏离这一常规体系,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这种偏离语言常规的语言形式即称为语言变异。常见的语言变异有“语音变异、语汇变异、语法变异、语义变异、语域变异、书写变异、方言变异和历史时代变异”。本文将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分析归纳相声小品语言的变异。

一、语音变异

(一)同音字(词)

在相声小品中,大量利用了同音字来创造幽默诙谐的语言使用效果,如:

甲:嗨嗨嗨,回家腻去。

乙:嘿,我们俩在这说话,碍着你什么事了?

甲:当然碍着我了。

乙:那我今儿还就碍着你了,怎么着吧。我就碍(爱)你,我碍(爱)你,我碍(爱)你,我碍(爱)你。

——2013春晚小品《想跳就跳》

对话中,“妨碍”的“碍”与“爱”同音,使得“我碍你”听起来如同“我爱你”,从而产生了戏剧性的误会冲突,令观众发笑。

(二)多音字

甲:这就是铁岭最贵的饭店,苏格兰调情。

乙:爷爷,你念反了,苏格兰情调。

——2009年小品《不差钱》

小品中饭店的招牌上,“苏格兰”在上,“情调”两字在下。“调”是多音字,这也就引发了“情调”和“调情”的混淆,赵本山在小品种故意而为之,使一雅一俗形成鲜明的对比,出现奇妙的喜剧效果。

(三)押韵

押韵指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语段听起来铿锵有力,看下面的例子:

甲:这笔钱,如果要是丢了,我爸不能养老,我妈不能社保,我儿不能高考,全家不能温饱,我还得像牛一样贪黑起早,多拉快跑。

——20l1春晚小品《还钱》

上述例子中,说话人为了强调“这笔钱”的重要性,在说话时,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都压“ao“韵,使前后句子连贯,说起来富有韵律,流畅上口,生动风趣。

二、词汇变异

(一)临时造词

相声、小品在语言词语的使用上常常突破常规,临时造词,制造幽默效果。看下面对话中:

甲:我希望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均GDG能够达到??

乙:你先等等,什么叫GDG呀?

甲:郭德纲全拼。

乙:啊!您名字的全拼呐!

甲:我希望GDG幸福。

——2013春晚相声《败家子》

人们一听“人均GDG”自然而然会认为说话人口误将“GDP”说成“GDG”,但事实却是出人意料,“GDG”是说话人临时造的一个缩略词,令人不禁感慨作者的妙思。

(二)词汇歧义

1.多义词

甲:去,把这钱拿出去花了。

乙:老婆,算了。

甲:去,你给我出去花。

乙:哪有老婆逼着老公出去花的呢。

——2010春晚小品《五十块钱》

“花”一词有多个意义,一是指“花(钱)”,另一个指“花天酒地”,小品中老婆催促老公把假钱花了,老公将“花”故意曲解为“花天酒地”的“花”,从而产生幽默效果。

2.缩略词

甲:你可真是个活雷锋啊!

乙:老爷子,我哪敢跟雷锋比啊!我充其量是雷锋的传人,以后你们就叫我雷人吧!(走)

“雷人”是新兴的网络用语,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谈或行为让人感到不可理喻,被惊吓到的状态。小品中将“雷锋的传人”缩略为这一网络词语,颇有新意,使人会心一笑。

(三)仿拟

仿拟是指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语、句、篇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

乙:您给说说这“三从”是??

甲:从不体贴,从不温柔,从不讲理。

乙:那这“四德”呢?

甲:说不得、打不得、骂不得、惹不得。

——2Ol3春晚相声《这事儿不赖我》

对话中对“三从四德”的仿拟,含讽带嘲,幽默风趣,令人会心一笑。

三、语法变异

相声、小品语言中的语法变异主要体现在句子成分的缺失、超常搭配等方面。

(一)成分缺失

句子成分的有意缺失,会让句子意思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从而产生幽默效果,比如:

甲:咱们家盒饭12块钱一盒,人家有10块钱一盒的我都没订。

乙:不是,12块钱我货真价实呀,四菜一汤,两个笨鸡蛋都是你妈新下的。

——2012春晚小品《荆轲刺秦》

上面的对话中,乙将“下蛋”的主语“鸡”省略,使得“你妈养的鸡下的蛋”变成了“你妈下的蛋”,引得观众大笑。

(二)超常搭配

超常搭配指的是违反一般语法规则、语义关系和语言习惯进行的搭配,相声、小品中经常使用非常规搭配,来达到诙谐幽默的语言效果,看下例:

乙:瞧瞧你那长相,也太随心所欲了!

甲:对!??那也不如您长得这么为所欲为啊!就这长相也太下不为例了!

——2010春晚小品《不能让他走》

上面的例子中,“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以及“下不为例”在语义关系层面来说,是不能和“长相”一起搭配的,但是作品中的用法却让人感到新奇生动,诙谐幽默。

四、方言和相声小品

我们不难看出在相声小品这一表演艺术中,存在着大量对方言的使用,其中模拟方言更是数不胜数,“倒口”便是对模拟方言这一表演形式的称呼,最早多以模拟河北和山东地区方言为主,有讥讽的味道,但随着相声小品艺术的发展,倒口已不仅限于河北、山东地区,模拟的方言对象早已遍布全国,如在相声《满腹经纶》中:

苗阜:“我就明白了,炎帝的女儿叫精卫,有一天没事道大海上划船,划着划着一个波涛过来,精卫一看:‘niangniang(哎呀)风浪太大了’(宝鸡话)。”

王声:“这里头哪有一个宝鸡人呢?”

在上面对话中,使用的则是陕西宝鸡地区方言,表演者来自陕西地区,而宝鸡话在陕西地区被人们普遍认为是最不悦耳的方言,在达到幽默讽刺的目的之外,也让观众产生心照不宣的诙谐之感。

参考文献:

[1]胡范畴.幽默语言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

[2]李尧.小品语言的变异修辞探微[J]语文学刊,2007,(5).

[3]冯巩.相声艺术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4]刘梓钰.相声艺术的奥秘[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

[5]师艳芳相声言语幽默的图式探悉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王力叶.相声艺术与笑[M].北京:广播出版社,1982,

[7]于万海、王决.笑谈相声[M].北京:宝文堂书店,1987,

[8]薛宝琨.相声与民族文化心理硼.艺术研究中国相声网2004,

[9]伍谦光.语义学导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