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似性动因在汉语造字组词中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象似性动因在汉语造字组词中的运用

郭安妮

河南师范大学

摘要: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一书的上编从认知的角度分析了语言中存在的句法象似性,并且提出六种象似性动因:复杂性、独立性、对称性、次序性、重叠性、范畴化。本文将运用独立性、对称性、次序性、重叠性四个理论来分析汉语的字词,从每一种动因出发,寻找汉语中的实例,文章重描述和分析,以达到用汉语词汇的实例去解释西方理论的效果。

关键词:张敏;象似性动因;汉字;汉语词汇

一、独立性象似动因

汉语复合词的独立性象似表现在:1、意义的独立性,“大部分短语的意义都是从字面合成的,而大部分复合词的意义则专门化、特殊化、词汇化。”2、形式的独立性,复合词结构的整体性和意义的整体性是相对应的,正因为意义是一个整体,反应到形式上便是结构的不可分离。3、复合词的单纯化倾向,一方面,复合词可能会在发展过程中变得类似于单纯词。这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复合词语素义模糊,一般都理解为单纯词,如:“滥觞”,“滥”是浮起的意思,“觞”是一种小酒杯,最初指江发源的地方水流极浅,只能浮起一个小酒杯,后引申为事物的开始。合成词是其历史状态,到现代人们已经不了解它们的语素义和内部构造了,就把他们当成单纯词来整体理解。另一种情况,复合词一个语素义脱落,这样的词也类似于单纯词。如并列式“窗户”本是窗和门的意思,后“户(门)”意义脱落;偏正式“事情”原义是“事情的真实情况”,现指“人类生活中一切活动和所遇到的社会现象”,“情”的意义脱落;动宾式“知道”愿义为“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事之理”现指“懂得”,“道”的意义脱落;主谓式“月亮”,原指“月光明亮”,现指“月球的通称,“亮”的意义脱落。另一方面,派生词可能会因为在发展过程中词缀功能的消失变得类似于单纯词,如中古时期使用过的时间词后缀“来”,现代已不是一个能产的构词后缀,由“来”构成的派生词大部分从系统中消失,另一部分固化为单纯词保留下来,如“近来、向来”。

二、对称象似动因

(一)汉字

北()会意字,从二人相背,字体像两个人背对背站立。

从()会意字,甲骨文金文的“从”字,仍由两个“人”字组成,篆文的“从”字增加了“辵”旁;隶书楷书的“从”字,作“從”;汉字简化后仍用古体,简化为“从”。

奉()会意字,小篆字形,从手从収(gǒng,双手),最上面像一串玉或树盖子。是用手捧物的意思。本义:两手恭敬地捧着。后作“捧”。

两个“人”组成“北、从”,两只“手”组成“奉”。汉字中有很多类似的字体,它们的造字原则正是对称性象似动因的体现。

(二)熟语

1、成语成语的衍化可以形成对称的表达,如由“红颜知己”衍生出“蓝颜知己”,由“有的放矢”衍生出“无的放矢”,由“知难而退”衍生出“知难而进”。四字成语对偶使用: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惯用语

①六音节:过五关斩六将(同时发生的事件)

②七音节:人怕出名猪怕壮(互相依存的事件)

③八音节: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互相依存的事件)

④九音节: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互相依存的事件)

⑤更多音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

3、歇后语

歇后语的后半部分补充或进一步解释第一部分,两部分之间是相互的关系。

①喻意歇后语大海里捞针——无处寻

木头眼镜——看不透(不能彻底了解)

“无处寻”解释“大海里捞针”想要说明的意思;“看不透”是“木头眼镜”带来的结果,解释的是字面意思,“不能彻底了解”则是它的转义,无论哪一种,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相互的。

②谐音歇后语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后一部分中谐音字与前一部分是相互的关系。如:旗杆上绑鸡毛——好大的掸(胆)子

“掸”一语双关,既指的是“旗杆上绑鸡毛”这一意象,也指胆子的胆。同样的例子:上鞋不用锥子——针(真)好

三、重叠象似动因

汉语里有着丰富的重叠现象,量词、包含具有量词功能的名词、动词、形容词都有重叠,这些形式所表达的意义有一个共同点,即包含有某种非重叠形式所不具备的量的观念,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形容词重叠所具有的量的例子:

汉语的形貌以重叠为特色,重叠的形式有:

AA红红的AABB平平安安

ABB红通通BBA通通红

BA通红BABA通红通红

一般,AABB形式的形容词有增强修饰的作用,例如:

浩浩荡荡密密麻麻

ABB形式的形容词有很强的绘景拟声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靠BB体现出来的,例如:

蓝盈盈红艳艳

BBA、BA、BABA可看作是ABB的变体,为了加强对不同事物形象的生动描写,在同一个形容词后面的BB可以采用不同的声音形象,取得不同的象征效果,例如:黑漆漆、黑沉沉。

还有一些形容词可以用A里AB、A里CD、A不CD等形式重叠,略显贬义。例如:慌里慌张傻里吧唧。

四、次序象似动因

现代汉语词汇层面所体现的次序象似性及其原因:汉语中部分复合式合成词,其构词语素在排列时有特定的顺序,如先后、早晚、昼夜。还有部分常用成语,如朝思暮想、早出晚归、春去秋来。其语素排列顺序与时间发展相符、与时间顺序一致。又如父严子孝、兄弟姐妹、男女老少等这些构词语素的排列顺序符合汉民族特有的伦理道德观念,即先上后下、先大后小、先尊后卑。汉民族文化思想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具有一定的顺序,它可以保持群体的稳定和平衡,促进社会的和谐和发展,其道德观念决定了“君主、祖孙、本末”等表达结构。

汉语中还有很多偏正式复合词,其位于前面的修饰语素多为表示通过视觉触觉等感官就能感知到的具体形象的内容,位于后面的语素多表示抽象概括的内容。如桃红。这一排列顺序反映了汉民族由形象到抽象的思维特点,即从整体出发,以经验为基础,把握事物的外在形象。这符合汉语“移动自我”的认知策略:即我们移动自己的身体逐渐接近某个客体,由于客体位于更大的一个客体或若干个一个比一个大的客体中,我们得先走近那个较大的客体,然后接近较小的,也即我们在经历局部之前先经历整体。比如,你可以先进入厨房,找到桌子,注意其上面,然后找到那本书。

参考文献:

[1]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55.

[2]黄月圆,复合词研究[J].国外语言学,1995.(2):35-38

[3]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65.

[4]申小龙,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