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研究

欧阳海

宁远县中医医院湖南永州425600

【摘要】目的:对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选取58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6年1月~2017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8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29例患者。参照组患者:应用临床基础性疗法,实验组患者:应用临床基础疗法+胺碘酮疗法,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室性早搏、射血分数、心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临床疗效较为理想。

【关键词】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临床疗效;胺碘酮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且病情较为复杂,可合并室性心律失常[1],病情较为危重,可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以及生命安全。本组探究中选取58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以及临床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基础性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58例患者均选自我院所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就诊时间是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即实验组(n=29)和参照组(n=29)。实验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0例、9例,患者年龄在49岁至88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59.68±5.65)岁,病程在4年至12年不等且中位病程是(5.4±2.3)年;参照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9例、10例,患者年龄在50岁至87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58.62±6.32)岁,病程在5年至13年不等且中位病程是(5.5±2.4)年。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给予本组探究中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无统计学意义存在,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患者年龄、患者病程、患者具体病情变化等。

1.2方法

参照组患者:应用临床基础性疗法,给予患者吸氧治疗,给予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同时给予患者利尿剂治疗、洋地黄类药物治疗[2],纠正患者体内电解质紊乱状态;

实验组患者:应用临床基础疗法+胺碘酮疗法,其中临床基础疗法同参照组患者,胺碘酮用药方法是:将300mg胺碘酮注射液混合生理盐水稀释至50ml混合溶液,给予患者静脉泵入治疗,泵入速度是9ml/h,持续2d至3d治疗后,给予患者口服胺碘酮片治疗且每次口服药物剂量是0.2g,每天治疗次数是3次,连续治疗时间是1周。

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需要给予动态心电图检查以及持续心电监护。

1.3临床疗效评定标准[3]

当患者经过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室性期前收缩减少程度在90%以上或者全部消失、临床症状全部消失则判定为显效;当患者经过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室性期前收缩减少程度在50%以上或者全部消失、临床症状得到显著性改善则判定为有效;当患者经过治疗后,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以及临床症状均不符合以上标准则判定为无效。临床总有效率是有效率与显效率之和。

1.4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58例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探究中,计量资料:经t检验且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数资料:经X2检验且用率的形式表示。若统计学结果为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2.1经过不同治疗后,利用统计学软件对比2组患者组间数据,结论如下:明显实验组患者更佳,组间数据包括临床总有效率,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参见表1。

2.2对比分析2组患者经过不同治疗后获得的组间数据,结论如下:明显实验组患者更佳,组间数据包括室性早搏、射血分数、心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胸闷、头晕、肠胃不适),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详情参见表2。

3讨论

据相关性文献报道,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呈现为逐年剧增趋势[4],死亡率较高,病情迁延不愈,发病诱因是长期压力、容量负荷过重,临床特征是心肌收缩力减弱以及心排血量异常,进展速度快。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心肌处于缺血、缺氧且在心脏结构重建期间加重心肌负荷量、心肌肥厚[5],患者最终易出现不可逆转现象并导致病死率严重增加。

传统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药物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但是,安全性较低,易出现肠胃不适以及头晕等不良反应[6]。基于此,临床上主要利用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疗效确切。

胺碘酮作为临床新型抗心律失常类药物、无负性肌力类药物可减少钾剂流动量,可显著降低患者心房兴奋度并延长心内膜复位时间,对患者血流流动现状进行良好改善,可有效扩张患者冠状动脉并减少患者心肌耗氧量,可显著性降低患者心肌周围阻力并显著性改善患者室性早搏、心率等,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

本组探究中,实验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是96.55%,室性早搏、射血分数、心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是(2874.5±5.4)个/d、(54.6±4.6)%、(67.2±6.5)次/min、6.89%,显著性更佳。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给予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邢玉良.胺碘酮治疗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11):58-58,59.

[2]孙克陆,梁爱霞,徐敏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特征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5(5):699-701.

[3]尹进.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2):9-10.

[4]林科兵.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19):107-107.

[5]朱海.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4(3):43-45.

[6]柳瑞梅,李德增,慕守满等.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4(21):182-182,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