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语文语句排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1

浅析小学语文语句排序

欧小军

【关键词】语文句子排序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2-079-01

由于语句排序题能够很好的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和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判断力,因此这一题型一直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点。做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明确语意,把握语意,把握正确的思考角度,多方考虑,综合分析。以下是个人多年来的教学实践的一些总结:

一、通过已知条件简单判断: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排列。

有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在排列时,应仔细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常见的错乱句子,往往叙述了一件完整的事,或者活动的具体过程。那么,我们就可以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排列。在排序时先找到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排列。

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对一些错乱的句子,我们可以找出表示时间概念的词语,如,早晨、上午、中午、下午等词,然后按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句子。

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

有这样一道练习题:

()有桉树、椰子树、橄榄树、凤凰树,还有别的许多亚热带树木。

()桉树叶子散发出来的香味,飘得满街满院都是。

()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

()初夏,凤凰树开了花,开得那么热闹,小城好像笼罩在一片片红云中。

根据这段话的特点,"小城里每一个庭院都栽了很多树"这句话是个中心句,其他三句话都是围绕着这句话来说的。显而易见,我们可按先总后分的顺序来排列句子。排列的顺序为:2、3、1、4。

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

所谓空间推移,就是由地点的转移,表达出不同的内容。排列时,要十分注意,不要与其他的方法相混淆。譬如:

()一听到这熟悉的叫声,我就猜准它一定生蛋了。

()我高兴地把蛋拣在手里,还热乎乎的呢。

()跨进屋门,果然,一个鹅蛋似的双黄蛋躺在鸡窝里。

()一天下午,我参加学习小组后回家,老远就听到我家的那只老母鸡"咯咯哒""咯咯哒"地在房子里叫个不停。

这段话,我们可以抓住"屋外"和"屋里"两个不同地点,对句子进行排列,顺序是2、4、3、1。

有了排序的具体方法,在做题的过程中同学们还要注意做题的步骤,一步一步地进行阅读,就会找到每道题目的具体解决办法。首先,粗读知大意。将句子粗略地读一遍,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比如:谁做什么?谁怎么样?说了件什么事?介绍了什么?这样能使我们把握住排列时的总方向。其次,细读找顺序。仔细地读几遍,根据其意找出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如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顺序、方位顺序。仔细地寻找句子中相关的词语来确定顺序。第三,精读巧排列。我们读句子时,要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从而来巧妙地排列。"精"就是找出句子中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相关词语。"巧"就是从句子中间寻找它们之间有联系或相同的词语。第四,朗读细审定。我们要将排列好的句子朗读几遍,边读边想:句子大意是否通畅、顺序是否正确、是否还有其它排列方法?第五,品读活运用。最后我们要有感情地朗读,找出作者按顺序来表达主要内容的方法以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家长在家里也可以带着孩子做一些练习,随便找一段话打乱顺序让孩子排列,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语感和逻辑思维能力。排序题其实并不难,只要掌握了方法,就会提高分数。

二、理清思路、判清关系再答题:

在答题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前面的四种方法理清思路,然后通过下面的几点确定排列顺序.

1、找中心句。一个语段,一般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来安排的,调整句序时,如果能找准中心句并确定其位置,整个语段的思路就比较清晰了;

2、梳理思路。总体上看:句子之间有相并关系(并列、对照)、相承关系(顺接、层进)和相属关系(总分),从局部看:有承接、解说、对比、递进、因果、转折等关系;

3、抓关键词。调整句子的顺序还可借助"首先""其次""换句话说"由此看来"等关键词语。

句子衔接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述的规范和内在逻辑的严密。这种题型可以考查考生缀句成文和语言感悟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看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陈述对象(即句子的主语)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

2、看语句是否前后呼应。做语言连贯主观题,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又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

3、看语句的结构是否相应。语句间的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

4、看语句是否符合事理的逻辑性。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即要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排序需要我们广大教师更多耐性的去给学生讲解、分析、总结出更多更合适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语言组合和表达能力,以及思维判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