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蓝晨

河池市人民医院广西河池547000

【摘要】目的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8月至2014年6月我院接收治疗的84例慢性心衰患者,基于心衰程度将其分成Ⅱ级、Ⅲ级和Ⅳ级心衰组,且选取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检验全部病人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研究结果和慢性心衰的联系;再基于红细胞分布宽度结果把心衰组患者分成<13.1%为A组、13.1-14.5%为B组、>14.5%为C组,比较3组病死率。结果健康对照组、II级心力衰竭组、Ⅲ级心力衰竭组和Ⅳ级心力衰竭组的红细胞分布宽度结果为(12.55±0.68)%、(13.46±1.12)%、(14.51±1.74)%、(16.27±1.40)%,可以看出,心衰程度越高,病人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自(12.55±0.68)%渐渐升高到(16.27±1.40)%,各组间对比存在差异,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对慢性心衰早期诊断具备重要意义,具备推广价值。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慢性心衰;早期诊断

很多慢性心血管疾病晚患者期都会发生心衰,并极易造成死亡,这类疾病出现后,通常难以有效进行治疗,并有很高的复发率,严重威胁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和生命健康。当前,对慢性心衰的科研己获得了较好的成果,该研究分析了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以下为相关报告【1】。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心衰患者为研究对象,行心力衰竭分级,将患者分成Ⅱ级、Ⅲ级和Ⅳ级心衰组,Ⅱ级心衰组有29例病人,男17例,女12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7.6±5.3)岁;Ⅲ级心衰组有27例病人,男14例,女13例,年龄40-69岁,平均年龄(58.1±6.2)岁;Ⅳ级心衰组共28例病人,男15例,女13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8.7±5.5)岁。招募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2-70岁,平均年龄(57.2±6.2)岁。四组的性别,年龄方面存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将所有病例纳入本次的研究当中,研究内容符合医学伦理学要求。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

全部心衰组患者住院之后第二天早上抽取空腹静脉血2毫升,制作全血标本,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验红细胞分布宽度。

1.2.2研究方法

基于心衰病人的心衰程度分成Ⅱ级、Ⅲ级和Ⅳ级心衰组,并选择3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心衰程度之间的联系.

根据患者心力衰竭的程度,将患者划分成四组,分别是健康组和II级心力衰竭组、III级心力衰竭组、IV级组心力衰竭组,并对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力衰竭程度之间存在的关系进行分析。

1.3心衰程度分组指标【2】

I级心衰:活动量无影响,日常正常活动不会造成疲惫、惊悸、呼吸困难或者心绞痛症状;Ⅱ级心衰:患者体力活动受到轻微影响,休息时候没有自觉症状,可日常普通活动会发生疲惫、惊悸、呼吸困难或者心绞痛症状;Ⅲ级心衰:患者体力活动慢性受限,低于日常普通活动就会出现以上症状;Ⅳ级心衰:患者无法进行体力活动。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用(+s)进行表示,采用t进行检验,技术资料用%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和心衰程度的联系:

结果可以看出,心衰程度越高,病人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自(12.55±0.68)%渐渐升高到(16.27±1.40)%,各组间对比存在差异,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如下表1。

注:和对照组相比,*P<0.05;和Ⅱ级心衰组相比,#P<0.05;和Ⅲ级心衰组对比,¥P<0.05。

3讨论

慢性心衰属于一类非常危险的病症,根据对该疾病危险性的研究,科研人员找到了多种诊断病情发展状况的研究诊断方案。从相关科研人员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3】,红细胞分布宽度检查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诊断具有一定作用,能够得到有指导价值的结论,并和本文研究的结果基本相同,则说明这种检测方式能够有效评估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病程和预后。

当心衰疾病发病的时候,红细胞分布宽度就会快速提升,可是和过度分泌的神经激素比较,红细胞分泌量依然较低,或机体发生红细胞抵御情况。根据有关资料显示【4】,提升红细胞分泌量,可以有效缓解心衰疾病的临床症状。红细胞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心衰以及心肌梗死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心功危险分级和预后判断方面均有良好效果,属于当前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因此,红细胞作为当前相对切实有效的心功危险分级标准,同样是多标志方式的客观标准。红细胞由于其自身的生物学特点和临床价值变成心血管疾病诊断的重要方式。可因为各种心血管疾病中,红细胞浓度依然缺乏一致性的参考范畴,且红细胞检验的方式存在差异,红细胞检验的结果就不相同,也缺乏一致的红细胞和细胞内生成的或由培养基提供的,能被代谢形成某种终产物的物质分析参照指标。

进一步研究其本质因素,也有科研人员认定,和神经内分泌过度激活、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肾功损伤方面存在关联。首先,红细胞分布宽度增加,或许和血液B型尿钠肽水平的异常提升存在彼此推进的联系,血液B型尿钠肽或许可以造成血管出现收缩,对病人的预后产生影响;此外,炎症或许也会造成无效性红细胞生成,进而对红细胞分布宽度产生了影响,但此类慢性炎症通常和病人的病程发展以及治疗状况存在直接的联系;同时,红细胞分布宽度还可对机体的肾功强度表现为负相关,肾功损伤的病人,疾病预后通常相对更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结果可以看出,心衰程度越高,病人的红细胞分布宽度自(12.55±0.68)%渐渐升高到(16.27±1.40)%,各组间对比存在差异,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相符,研究结果表明,红细胞分布宽度对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病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该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能够有效实现慢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辅助早期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巫雪飞;李巧;赵连山.红细胞分布宽度检验在慢性心衰患者早期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5(02):235-237.

[2]陈建辉;肖妮;周军,等.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检验的临床作用及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5):61-62.

[3]李文滔.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红细胞的医学检验价值研究[J].中国民康医学.2015(16):64-65.

[4]罗健康;周军;谢琼.贫血与红细胞分布宽度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预测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5(27):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