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德育培养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7-17
/ 2

幼儿德育培养策略研究

梁慧君

广东省江门市第一幼儿园梁慧君

幼儿期是影响和塑造一个人性格的重要时期,因而幼儿品德教育问题成了全社会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但相对于智力教育,幼儿品德教育是目前幼儿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本文将从幼儿德育教育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幼儿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幼儿德育培养的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问题提出

幼儿品德教育问题是全社会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为此,国家各部门发布了包括《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多部法律法规,对幼儿德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幼儿德育实践领域,幼儿园德育具有龙头效应,对全社会幼儿德育具有示范、引领、辐射的重要作用。在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幼儿园德育对家庭幼儿德育具有重要示范和指导作用。由于幼儿园教育的专门性,幼儿园德育对社会幼儿德育也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但是,幼儿园德育低效性问题普遍存在,而且还有愈演愈烈之势。从实际观察来看,教师的德育要求并没有成为幼儿的品德行为,教师并没有达到他们的德育目标。从资料来看,幼儿德育存在许多问题,低效化问题尤为突出。

因此,认识并认清我国幼儿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从而使幼儿教师在实践工作中,帮助孩子在幼儿时期阶段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幼儿道德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幼儿品德教育的特征规律

道德本身是一种社会的现象,一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特征,便是他的道德品质。尽管幼儿的德育发展不像成人那样具有强烈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它的形成也具有以下几个具体特征:

1.幼儿的品德是幼儿与外部客观世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其活动和实践的结果

幼儿德育的实质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道德的内在化过程。幼儿要获得道德认识上的发展必须理解到别人有着与自己不同的看法,从而发展自己与别人不同的自我观念。要达到该目的,最重要的途径是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幼儿只有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才会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与别人有别,才认识到同样的行为也许会被别人以不同的方式所理解,导致不同的结果。正是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开始互相尊重,共同协作,发展了公正感,最终实现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的转化,形成真正的道德。

2.幼儿品德的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矛盾和冲突是促进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

幼儿德育规律认为,只有当幼儿目前的道德状态与客观的道德环境处于某种矛盾状态,并当这种矛盾状态能够激起幼儿积极思维、积极向上的力量时,才能有效地促进道德的发展。这是一个由平衡到不平衡,再由不平衡到平衡地不断反复重新建构的过程。因此,如果儿童没有经历过足够的冲突和不确定性,道德的发展就不会发生。

3.幼儿品德的发展是阶段性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伴随着幼儿的成长,幼儿对外界的认知的发展是个连续过程,但是这个连续过程存在一定的阶段性。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品德发展的阶段进行了划分。但是,无论如何划分,所有的学者都承认幼儿的道德教育必须服从儿童的道德发展规律,德育必须与儿童的发展水平相匹配。现实中,幼儿教育低效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忽视了发展的匹配问题。

4.幼儿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由于幼儿的品德各因素发展的不平衡,有意性差,抑制能力未能很好发展,好模仿,辨别能力很差,因此,幼儿道德认识和行为常常脱节,言行不一。同时,幼儿已经形成的道德行为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出现反复。所以,幼儿德育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它要求教师必须树立长期教育的观念,努力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将幼儿德育融入幼儿日常生活之中,循序渐进地一贯地培养和塑造。

(二)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庭方面

(1)重智育轻德育。由于社会竞争与就业压力越来越大,高考指挥棒的错误导向,不少家庭又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指导,导致众多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发展、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儿童的道德及良好行为习惯养成问题。

(2)在实施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由于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对孩子的一切包办代替,剥夺了孩子的实践锻炼及情感体验的机会,造成孩子懒惰、依赖,不体谅他人等问题。

2.幼儿园教育方面

(1)对于品德教育,现在多数人以说教作为主要灌输渠道。但实际上,这已经是脱离幼儿的生活实践。成人会以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为标准灌输给幼儿,并要幼儿接受并付诸行为。儿童发展的科学理论提示,早期儿童的品质体现幼儿主体意识,并强调亲历性。但目前幼儿园教育还将道德培养作为一种外在的要求,刻意对幼儿进行训练或说教,不从幼儿的内在动机出发,没有让幼儿体验到内在需要的满足。

(2)滥用奖励和惩罚。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滥用奖励与惩罚,常常只看重幼儿行为的结果,而不看重为了达到这一结果幼儿所做出的努力,易导致幼儿更加看重结果甚至是不择手段地去达到某一结果。还有的教师滥用惩罚,如不让参加活动、罚站、嘲笑甚至打骂、侮辱幼儿,伤害了幼儿的自尊心,也根本没有使幼儿知道到底应该怎样做,并且降低了教师的威信,还易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

(3)教师不能给幼儿良好的榜样示范。教师的良好思想素养和品德行为是孩子模仿的重要榜样,身教重于言传。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教师却会在日常生活中把一些不好的行为表露在幼儿面前,如有的教师爱在背后说别的老师坏话,喜欢讽刺、挖苦人,教师会对孩子耍脾气,对孩子缺乏爱心,等等。

三、幼儿道德品质培养的策略

(一)设置良好环境,实施认知影响

环境育人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针对幼儿爱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利用周围环境来达到育德的目的。一般而言,环境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环境;二是人文环境。在物质环境方面,可以对幼儿园中孩子常常出现的地方,如教室、通道和厕所等地方,悬挂一些通俗易懂的与此环境相匹配的德育漫画,营造一种氛围,使幼儿天天耳濡目染,不自觉地受到教育。同时,也能使德育教育贯穿于其每天生活的每个环节。教师是幼儿德育教育人文环境中的重要参与者和塑造者。教师的待人接物,讲话方式,行为举止都会在无意间影响着幼儿。同时,教师要以自身的行为在幼儿间建立一种相互关心的氛围和环境,为孩子塑造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从而使其建立一种健康的心态。

(二)利用生活点滴与实践相结合,以期潜移默化

对于幼儿来讲,生活中处处都是学习和认识外部世界的机会。因此,幼儿教师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道德培养机会,结合生活活动中的点滴,有针对性地实施德育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当前幼儿基本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物质生活丰常丰富,从未体验过苦日子的艰辛,也不知道创造生活的艰难。因此,在幼儿吃饭前,有意识安排幼儿观察和了解食堂工作人员是怎么样烧菜做饭的,甚至可以尝试让他们参与到某些力所能及的环节中,从而使他们知道饭从何处来,既了解一些生活常识,也能使他们懂得应该尊重和爱护他们的劳动成果,不浪费粮食的道理。

(三)通过教学活动,渗透道德教育

所谓的渗透式教育即是通过对幼儿日常生活、活动中的表现,有意识加以引导,在有意无意间潜移默化中使幼儿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情操,培养出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树立“时时处处有德育”的理念,要做有心人,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德育教育因素,适时开展渗透教育,使德育教育做到“润物细无声”。例如,在一项技能训练课堂上,教师除了教孩子学习技能外,还要注意引导孩子学会与其他小朋友合作,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学习习惯。

(四)家园共同联手,塑造和谐氛围

学校与家庭是幼儿教育的两个基本环节。幼儿的德育教育不可能仅在幼儿园完成。家庭教育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作为家长要特别注意幼儿在家中的德育教育。

首先,作为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如网络、手机、家园联系栏等,积极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介绍幼儿在幼儿园的德育情况,使家长了解幼儿德育教育的现状与问题,从而在家与园之间建立起幼儿德育教育的完整通道,保持对幼儿德育教育的完整性。同时,家长也应该与教师积极沟通,使教师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德育教育情况。这样才能避免在幼儿德育教育环节出现的“5+2=0”的困境。

其次,在家庭教育环节中,家庭成员对幼儿德育教育也应该保持同方向性。这是因为现在中国家庭是典型的“421”式结构,一个幼儿往往面对好几个长辈的教育,而家庭成员由于生活经验与价值观的差异,往往会在幼儿德育教育方面存在不同意见。这会使得幼儿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无所适从,从而会影响到幼儿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如果孩子不爱惜粮食,爸爸批评了,但妈妈出于慈母心态,溺爱孩子,当着孩子的面阻止了爸爸的批评,甚至说了爸爸的不对,这样孩子就不知道自己浪费粮食的行为到底对不对,从而就不能够彻底改变自己的行为,同样的行为以后还将发生。因此,家庭成员对幼儿德育教育应始终保持同方向性,即可以有教育程度的差异,但不能有教育方向性的差异。

最后,要让家长经常参与课堂活动。每位家长都有自己教育孩子的优势、强项,而且当代幼儿家长大都文化程度高、素质好,有参与幼儿园教育管理的主观意识。因此,要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得到家长的配合,利用家长资源介入幼儿的学习,尽量做到家园德育一致,使家园合作显示出连续性、整体性。这既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的教育水平,又能促进了幼儿园教育,提高了家园共育的整体效应。

四、总结与讨论

幼儿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包括德育与智育两个基本方向,涉及到家庭与幼儿园两个环节。因此,不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幼儿园教育,幼儿的德育都要注重细节,善于环节,从而使幼儿教育渗透在学校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目的。同时,作为教师与家长,要注意自己的榜样作用,做到身体力行,积极为幼儿的德育发育塑造良好的人文环节。同时,要注意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衔接,保持对幼儿德育教育的整体效应,从而增强幼儿德育教育在幼儿园与家庭两个环节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