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因担心女儿就业问题而焦虑的心理咨询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母亲因担心女儿就业问题而焦虑的心理咨询1例

刘弘毅

(成都大学附属医院临床医学院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本文是一例中年女性因女儿就业问题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来访者是一位母亲,由于女儿在毕业后一个月的时间也没有找到来访者认为合适的工作,并对女儿的就业问题存有偏见,感到家庭经济负担沉重,使来访者出现了焦虑、失眠等症状,最明显地表现在购物上的焦虑。咨询师在和来访者协商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特点采取了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了干预。经过四次治疗,来访者情绪平静下来,能正确看待女儿的就业问题,睡眠好转,焦虑减轻,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关键词】就业;焦虑;认知行为疗法

【中图分类号】R3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9-0314-02

1.一般资料

赵某,女,51岁,某中专学校高级农艺师。身高1.55米,体态较瘦,五官端正,身体健康。

女儿大学刚毕业,还没有找到工作(咨询时间是暑假8月份左右)。夫妻二人均是中专学校教师,收入并不是很高。最近一段时间,很想上街买衣服,称自己一把年纪了,为了女儿也没有怎么打扮,现在应该穿得好一点。但每到这个时候就特别焦虑,因为总是买不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衣服。以致每次上街之前几天就开始焦虑,担心买不到合适的衣服。最后是这一段时间,几乎没有感觉到心情愉快的时候。女儿认为是她太挑剔,或者是心理上有什么问题需要疏解,于是介绍她来进行咨询。赵某只有在陈述与买衣服直接相关的内容以及女儿的就业问题时,才会表现出焦虑的情绪,其它时候则不会。

心理测验结果与分析:选择测试为SAS、SDS。抑郁自评量表(SDS):粗分44;标准分55。提示有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粗分50;标准分63。提示中度焦虑。

2.主诉与个人陈述

主诉:焦虑,紧张,睡眠差,与丈夫和女儿的关系紧张,1月余。

个人陈述:最近买不到自己满意的衣服,非常焦虑。过去也发生过买不到自己满意的衣服的情况,但不会像现在这样焦虑和失眠。

刚开始,觉得只是当天购物的运气不好。但是,一连几次逛街,都买不到称心如意的衣服。并且自己的脾气也越来越大,觉得女儿对自己不细心,不能好好地陪伴(常与女儿一起逛街);丈夫只顾在家里做家务,不能为她买衣服提供参考。一想到买衣服的事情,就睡不着觉,常常做梦,晚上难以入眠,早上醒得早,一天都没有精神。这种情况在打算明天去买衣服的晚上尤其突出。

3.观察和他人反映

咨询师观察:来访者衣着得体,相貌端正,智力正常,言行举止礼貌大方,但看起来很疲惫。由女儿陪同前来。配合咨询师工作,意识清楚,表达自如流畅,无幻觉、妄想,自知力完整,表情自然。一谈到买衣服和女儿的就业问题,就眉头紧锁,唉声叹气,情绪明显焦虑、烦恼。来访者愿意配合咨询师,能言善道,而且在绝大部分情况下是合作的。

他人反映:以下主要是来访者女儿的陈述。来访者的女儿刚刚大学本科毕业,但是还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正在准备公招。最近一段时间,发现当事人对过去可能满意的东西完全不满意。老是重复:“我都这么大的年纪,女儿都大学毕业了,我应该穿点像样的衣服了。”虽然对衣服会挑很多毛病,但是最突出的是觉得好的衣服太贵,舍不得钱。现在一想到买衣服,就愁眉苦脸,觉也睡不好。女儿觉得她已经为买衣服这样一件小事到了很焦虑的地步了。女儿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就业问题,非常担心和焦虑,总是担心她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工作,以后找起来更加困难。

4.评估与诊断

根据确定精神正常和异常的三原则,来访者的情况可以排除精神病。来访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来访者的心理冲突使来访者表现出焦虑、烦恼、睡眠障碍等症状,但来访者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社会功能有一定影响,但仍能正常交往和工作。来访者心理冲突的实质,主要是女儿的就业问题,担心自己快要退休,而女儿工作没有着落,家庭经济负担会加重,于是在买衣服这个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焦虑情绪。子女就业问题,对于来访者而言,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产生焦虑痛苦的情绪表现为间断地持续,有一月余。买衣服的问题,与来访者担心的家庭经济问题相关联,从而引起了来访者类似的焦虑情绪。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内容并未泛化。来访者思维合乎逻辑,人格也无明显异常。

根据以上分析,对该来访者的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

对该来访者需做的鉴别诊断:

来访者虽然也以焦虑为主要症状,但并未严重影响社会功能和逻辑思维,心理冲突持续时间较短,不足3个月。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来访者的情绪反应初始时并不剧烈,内容并未出现泛化,时间也较短。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来访者心理问题原因分析:

社会因素:来访者她倾向于女儿能够找到一个“铁饭碗”。女儿到毕业还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来访者即将退休,家庭经济并不宽裕。心理因素:来访者自身的工作生活环境,使得她对于女儿应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概念模糊不清,当女儿求职无果的事实摆在眼前,让来访者感到难以接受,不知所措,焦虑,紧张。对女儿工作的挑剔,又不能直接向女儿言明,怕伤害到女儿的自尊心,因此在当事人的生活中,表现为对衣服的挑剔。丈夫对女儿的工作态度则相对开放,认为任何岗位,女儿都可以试一试,这与当事人希望的岗位存在一定落差,使得当事人对丈夫存有不满。与自己的同龄同事相比较,只有自己的女儿还没有工作,对比之下,焦虑情绪更加严重。

5.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咨询目标的七原则,初步与来访者确定咨询的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近期目标(具体目标):(1)改变来访者的错误认知观念:我的女儿应该找到一个“铁饭碗”;如果她找不到“铁饭碗”,那她的一辈子就完了;如果她找不到“铁饭碗”,我的下半辈子也跟着完了;在找到好的工作以前,最好不要找其它工作。(2)改变来访者的焦虑情绪。(3)改善睡眠。长远目标(终极目标):学会自我心理调控,构建合理的认知模式。

6.咨询方案的制定

主要咨询方法:认知行为疗法。

7.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分为:(1)诊断阶段。包括建立咨询关系,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心理诊断,调整求助动机,确立咨询目标,制定实施方案等。(2)咨询阶段。主要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分析和解决问题,改变其不适应的认知、情绪和行为。(3)巩固阶段。总结与提高。(3)具体咨询实施的主要过程:①在诊断阶段,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来访者,并结合问题对其情绪行为做出分析诊断,使她了解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②向来访者介绍合理情绪疗法的基本原理和ABC理论。使来访者者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并能结合自己的问题予以初步分析。使来访者认识到自己问题的根源在于对事物的看法和观念。③采用认知疗法帮助来访者认识症状产生和发展过程,使来访者识别自己的错误认知和观念。指导来访者深刻领会“人不是被事情本身所困扰,而是被其对事情的看法所困扰”的含义。④运用“正强化”技术巩固新观念。经过咨询和作业,自己对许多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许多以前被忽视的问题重新反思,感到女儿的就业还是有非常多的选择,不能因为自己认为什么是好的,就一定是那样。也不能因为女儿暂时的就业不顺利,就焦虑到影响全家人的生活。女儿的就业只是人生阶段中一个点,而不是线,更不是面。

8.咨询效果评估

来访者本人自述“心情已经不再那么糟了。就算有时候买不到衣服,也不会为此焦虑。”女儿说:“妈妈最近比没来咨询之前好多了,她现在还要陪我去招聘会呢,也不会像以前一样对那些小单位特别挑三拣四的了。”

咨询师通过回访,了解到赵某的焦虑情绪症状得到缓解,睡眠也得到了改善。咨询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目标。使用SAS和SDS对来访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进行了测量,SAS标准分47分,SDS标准分43分,均在正常范围内。说明来访者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郭念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2]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二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年版.

[3]郭念锋.心理咨询师(三级)[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