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端砚风格的赏鉴赏要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5
/ 3

浅论古端砚风格的赏鉴赏要识

廖肇云

肇庆市博物馆广东肇庆526040

摘要:端砚是中国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美术品,历史上与湖笔、宣纸、徽墨结伴为文房四宝,记载、传播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的进程同放光芒。作为一件研磨器具,端砚走进了文房,与文人朝夕相伴,并凭着它自身优秀的天然特质与文人的审美价值观互彰互融,成就了它在中国文化史中独特而尊崇的地位,并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而宝贵的财富。面对浩如瀚海的古端砚,我们应如何去鉴识呢?笔者多年从事文博工作,曾对古端砚的赏鉴方法作过一些梳理,本文试从古端砚风格的视域浅论古端砚的赏鉴要识。

主题词:端砚风格赏鉴要识

一、古端砚风格划分的必要和分类

据考古发现,最早的“砚台”应是陕西临潼县姜寨遗址中出土的一方石砚,经专家认定,为母系氏族期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天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端砚是我国砚台史中一颗灿烂耀目的明珠,它现世于唐代,其面世之时,正值砚台史上的成熟期。我们说砚台史上的成熟期不仅是指砚台制作的工艺经过3000多年探索和实践已从研到砚走向成熟,也指与之关系紧密的笔、纸、墨的工艺日趋成熟,更重要的则是指大唐盛世实行科举制度的人文环境的成熟。工艺、社会环境和需求的成熟,有力地促进了砚台的发展。端砚适逢其时面世,再加上其优异的品质和独特而美妙的石品花纹,一经面世即领尽风骚。至中唐,己出现了“端州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局面,可想其应用面之广和量之大矣。由于砚台是社会生活的必需品,宋、元、明、清各代社会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经济和文化交往的频繁和人口的增多等因素,对砚台的需求量自然就越来越大。相对于纸、纸、墨这些易耗易损物,端砚的寿命是相当长的,即古人所谓“砚以世计”,故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后,除了损耗或损坏的古端砚之外,遗留下的无论在其种类、数量、形式等方面都是十分丰繁的。

(1)古端砚的风格划分的必要

面对着品类丰繁的古端砚,以往的研究者研究古端砚,一般是从时(年)代器形和雕刻风格进行断代的,由于古端砚器形繁多,据宋代的砚台书籍记录的就已有五六十种形制,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大多有重重复复制作同一款形器的习惯,同一款的端砚,如抄手砚,作为宋代的标准砚式,由宋人创制,由于其器型简洁素雅之美,成为了后人学习的典范。故此砚式元、明、清各代均有砚工模仿制作,甚至是现代人也还在制作这一砚式,再加上历代的不断有人仿制前代砚谱中的名砚,这些现象与年代久远的因素交杂在一起,常常造成研究和鉴赏的混乱,对于古端砚的工艺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就更难以把握了。我们认为,从风格上去对古端砚的进行刬分,就如抓住了古端砚的“纲”,不仅可以正确地认识端砚在砚台历史上的地位,也可以细化端砚的审美评判标准,而更重要的则是可以从整体上厘清端砚在历史上的工艺文化取向,对研究和领略古端砚的工艺文化价值将会更清晰,也更真实。

(2)古端砚风格的分类

砚台作为一种研磨器具,随着文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慢慢地从官府或专门的机构逐步走向大众社会,并渗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由于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自然而言地烙上本民族独特文化现象的印记,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不同朝代、不同等级以及不同的使用人群,会生成不同的工艺特色和审美文化取向,并形成不同的风格。其风格的形成,既有其自侓性,也有它律性。

综观唐代至民国的一千多年的历史,我们认为,古端砚的风格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宫廷风格的古端砚。主要指向二个方面,一是指由宫廷内部的机构制作成降样发外由能工巧匠制作再回宫的端砚,二是指地方的官员或朝廷大臣进贡的端砚。二是文人风格的古端砚。这类风格的古端砚是指由文人自制或文人参与制作的端砚,也指符合文人审美趣味的并由文人赋诗文或题铭寄情托思的端砚。三是大众风格的古端砚。指除上述两类风格之外在社会各个阶层广泛使用的端砚,这类风格的古端砚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

上述我们对古端砚进行了分类,但这种分类只是从总体的风格上去把握的,并没有绝对的标准。一方面这三类砚的某一特点可能同时会出现在一方砚台上,另一方面这些不同分类的砚台也会因使用的具体的人不同,或赋予砚台的内容不同而会让砚台的风格发生变化。根据端砚的工艺文化本质特性,本文尝试对上述三类风格的古端砚分别从材质、工艺、题材和审美文化表现四个方面进行简要的论述。

二、不同风格的古端砚鉴赏要义

(1)宫廷风格的古端砚:

根据古代砚谱记载,最迟在五代期间就出现了砚务官一职,专司砚台的材料收集和制作,宋、元、明、清各朝关于这方面的记录更多,特别是清代的所谓“造办处”,己在全国各地招慕一批制砚精英,按照皇帝的意愿或宫廷待直大师专门设计经皇帝审阅批准的样式去制作,不得作随意的修改①。由于需求量大,造办处还在苏州、无锡一带雇工按宫廷绘制图样进行加工制作后再返回宫廷,这些端砚,它不仅仅是供皇帝之用,还作为赏赐大臣的礼品之用。一些大臣或地方官员或按数进贡、或投皇上喜好,亦不时进贡端砚@。笔者综合各种实物展览和参考相关的画册资料进行分析,这类风格的古端砚在如下特点:

材质,宫廷砚一般对材质的要求比较严格,如砚材须出自端溪名坑,石质要求纯净滋润、无瑕,形制要求方正,大小适度、符合人机标准。

工艺,以“雅、秀、精、巧”为准则②,既要典雅秀美,又要雕刻得一丝不苟、细致入微,且形神兼备,体现出宫廷艺术的神韵。此外,宫廷砚的包装非常考究,包括漆器、各种名贵木材、石质、金属质、锦匣和百什件等,并多有镶嵌工艺③。据相关的资料记载,宫廷雕刻工艺品的要求,在五倍放大镜下观察,也不能看到明显的瑕疵才算合格。

题材,多仿前朝宫廷砚样式和题材,取其有内涵和寓意的图案,如“龙马负图”、“太极图”等,也有历史典故、历史人物、诗意和吉祥图案等题材,或刻绳纹、回纹、夔纹和瓜瓞纹等纹饰。

审美文化表现,宫廷风格的古端砚追求高贵典雅,庄严富贵,讲究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一些端砚还带有不同的政治色彩。

宫廷风格的古端砚的存世量相对来说较少。据相关资料介绍,目前藏在北京故宫和台湾故宫的砚台(不同地域出产的材质和不同工艺制成的各种各样砚台)约6000方左右,端砚是其中的一个大项,估计存量不足2000方,至于流落在民间的宫廷砚,也是屈指可数的。

(2)文人风格的古端砚:

严格地、准确地说,所谓的“文人风格的古端砚”,应称为“有文人气息的古端砚”④。在古代,用砚者大多是文人,但本文所说的“文人”,不是泛指有文化知识的人,而是特指那些有一定身份地位,在文学和艺术上有一定成就和影响的文人。他们或许并不实际操刀制砚(或只有极小数文人自制砚),但他们有自已的审美标准和情趣,有自已的价值取向,他们喜欢表现自已的个性,喜欢对砚工指手划脚,喜欢为砚台注入了更新颖更丰富的内容,为端砚注入美的因素,因而具文人风格的古端砚,在端砚的发展史上虽不宏大,但却是独树一帜,精英满门。

材质,文人风格的古端砚在材质的选用上大多是优秀的,相对于宫廷风格的端砚的选材标准,其在砚材质优的基础上更重品美,即端砚石品花纹之美,这种美,与文人的审美标准是相通的,不仅可为文人赏玩和研墨时带来视觉上的赏心悦目,更能引发文人丰富的想象力,也容易成就具有独特个性的玩藏品。

此外,文人风格的古端砚较重随形砚,这种砚式制作起来有一定的挑战性,其外形变化无常,意蕴玄妙,需要有一定的眼光去处理其形式奥妙才能揭示其所涵之意味。随形砚又或随形可随心,可抒发文人自由的心境,其特点体现在:

工艺,简约实用而有意味,随心奏刀而有情趣,雕刻手法以浅浮雕为主,有金石味。也常利用端砚石的纹色进行俏色,极富趣味性。

题材,追求空灵的意象和清雅孤高的物象,追寻物趣生机,以寄托他们诗意的情怀。常见有云、月、花草、山水和人物等主题内容,但题材对于文人来说只是一种外在形式,背后的意味才是他们所探寻的内容。

审美文化表现,文人风格的古端砚一方面体砚着文人对“雅”的追求,这种“雅”同时指向端砚的形制、端砚的题材内容、端砚的雕刻装饰风格、表现手法以及端砚的色彩与品纹等层面,呈现着一种书卷气息。另一方面是对“砚味”寻觅上,这种砚味既落实到实用层面上的砚之为砚功能上,也落实到端砚的造形和雕刻手法表现上的艺味。

文人风格的古端砚最显著的特点则是铭文,它将收藏者的性情和文学创作、书写、摹刻与端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之成为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品。

(3)大众风格的古端砚:

是指除宫廷风格的古端砚和文人风格的古端砚之外的的古端砚,这种风格的端砚在数量上占绝对的优势,使用人群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包括一般的官吏、读书人、学生、商户和宗教庙院等,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些用砚人,都是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虽然他们没法与帝王将相文人士大夫比拼名坑名品之优质端砚,但他们在用砚的过程中也会形成自己的价值取向,他们也有自已的思想、情感和愿望,也祈求能拥有一方与自已身份相适应的端砚,也希望在与自己朝濡暮染的端砚中有所寄托。故大众风格的古端砚对材质要求相对来说并不太严格,而在赏鉴方面,则根据自已的身份地位尽可能实现实用性、观赏性、陈设性和装饰性的有机结合。

材质,古人重实用,对材质要求纯净无瑕是基本的条件,以能够达到自身条件的实用性的坑口和材质为要求,故留传下来的大众风格的古端砚坑口较杂,以宋坑、斧柯东和杂坑石为主流,其它坑口为辅,三大名坑的砚材较少见,偶见者也只是形体较小或随形的端砚。

工艺,多仿砚谱上的经典器形、图案和纹饰,器形厚重实用、形体较大,雕刻或粗或精、差异较大,清中后期追求雕刻繁复的工艺,浅雕深雕镂空雕并用,以写实为主,其雕刻技艺常集牙雕、木雕、石雕工艺手法于一身。

题材,以民间流传的民间故事、历史人物、龙凤、花鸟、瓜果和梅雀等题材等为主流图案,回纹、夔纹和瓜瓞纹等紋饰也较常用,仿生砚式大量应用。

审美文化表现,强调功能之外的写实图案观赏性和大众趣味性,普遍強调陈设性和装饰性的视觉效果,更强调主题内容的吉祥意味和祈福意向。

结语:

上文我们对古端砚的三种风格分别从材质、工艺、题材和审美文化表现四个层面进行了粗略的分析,根据目前实际出土与流传下来的实物的观察和思考,这四个方面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相渗入的现象,但其主要风格特征却是明显的,在实际的赏鉴中,我们应从整体上去品评。

参考书目:

1、国立故宫博物院.《西清砚谱古砚特展》1997年

2、主编:张淑芬.《文房四宝.纸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2005年(1)

3、王念祥张善文著.《中国古砚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5年(1)

4、卫绍泉谢敬文著.《收藏端砚》.岭南美术出版社.2014年(1)

5、上海博物馆主编.《中国古砚--考访与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

注释:

1、上海博物馆主编.《砚学与砚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6

2、同上

3、上海博物馆主编.《砚学与砚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p163--168

4、卫绍泉谢敬文著.《收藏端砚》.岭南美术出版社.p147

作者简介:廖肇云(出生年1978),女,本科,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文物博物专业,肇庆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