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

田素梅刘爱国赵闪

(安徽济民肿瘤医院安徽合肥230000)

【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与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间所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72例按照硬币法的分组原则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化疗、放疗和支持治疗,研究组另合并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皆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要比对照组好(P<0.05),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着积极意义。

【关键词】心理干预;恶性肿瘤;焦虑;抑郁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1-0348-02

肿瘤是严重威胁到人们健康的一个重大疾患,且近些年来发病率呈逐年增加的态势,肿瘤患者不仅需要承受极大的躯体痛苦,而且还伴随有显著的心理障碍或者是心理应激反应,尤其以焦虑、抑郁表现的最为显著[1]。本文便将心理治疗方法应用到对恶性肿瘤患者的治疗中去,将所得效果做出如下报告。

1.对象和方法

1.1一般对象

将我院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间所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72例按照硬币法的分组原则随机进行分组,每组患者皆为36例。对照组36例患者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与16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18岁到75岁,平均年龄47.2±3.5岁;研究组36例患者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患者年龄在21岁到76岁,平均年龄48.4±3.8岁。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处理,结果显示两组之间存在的差异在统计学上不具有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以其常规化疗、放疗和支持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合并心理治疗:①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做好对每一位患者及其家属思想上的工作,鼓励亲属多抽出时间来探视患者,切忌流露出恐惧或者是厌烦的情绪,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要予以患者最大程度上的心理支持。同时呼吁社会的支持,使患者树立起积极的心态,有战胜病症的勇气,积极配合治疗。②认知疗法,治疗过程中告知患者疾病的性质、治疗方案以及注意事项等信息,以此来提高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控制感,减少由于不了解相关信息而产生恐惧、疑惑和压力。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过程中,患者常会伴随有“癌症相当于死亡”、“不治之症”等这样的错误认知,而这些都会影响到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加重其抑郁、焦虑的不良情绪,因此,应加强对患者的认知行为干预。首先要向患者介绍与疾病相关的知识,纠正其错误认知,告知其癌症是可以预防、经过适当治疗是可以延长生命的;其次,引导患者改变其错误的认知与态度,尤其注意帮助患者矫正其自我失败的消极思维;第三,使用积极的语言来代替消极的语言;第四,帮助患者做换位思考,以寻找有效解决的途径;第五,转移患者注意力,患者通常是将大部分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病情和负面情绪上,比如说子女赡养、经济负担等等,应针对患者不同的情况鼓励他们培养自己的爱好,将注意力集中在看电视、听音乐等方面上,从而改善抑郁、焦虑的负面情绪。③理性情绪干预:首先是确认阶段,护理人员通过和患者热情、诚恳的交谈来鼓励患者诉说其内心的感受,通过认真的倾听和合理的共情促使患者发泄出其抑郁情绪,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其获得患者的信任;其次是领悟阶段,使患者认识到自己认知存在的错误,而这也正是导致其发生焦虑、紧张的重要原因,护理人员通过向其讲述其它患者战胜癌症的案例,使患者减小对癌症的恐惧感,树立正确的认知和人生观,并通过鼓励患者家属多陪伴、安慰、开解患者,使其感受到来自亲人的关心和温暖;最后是修通阶段,这一阶段应用各种方法和技术,使患者放弃既往的非理性信念,取之以合理的信念,彻底消除负面情绪,通过引导患者做放松训练来使其身心处于轻松的状态下、缓解紧张和焦虑感;引导患者选择自己倍感舒适的体位,调整呼吸、放松身心。

1.3指标评价

使用SDS(抑郁自评量表)和SAS(焦虑自评量表)[2]对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绪的变化进行评价。得分越高表示抑郁、焦虑程度就越严重。

1.4统计学数据的应用

本次研究所有资料均由同一人录入到EXCEL,并由同一人负责核实,保证所有资料准确、无误。将数据建立的EXCEL数据库导入SPSS19.0软件,用(x-±s)来代表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认定为差异存在显著性。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皆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要比对照组好(P<0.05),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见下表1。

3.讨论

通过本次研究的数据对比可见,患者在经治疗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皆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要比对照组好(P<0.05),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心理干预是指于心理学原理、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对既定对象实施心理上的治疗,以此来缓解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旨在对患者存在的非适应行为。通过心理干预可为患者提供极大的情感支持,减少其于疾病治疗过程中由于不了解相关信息而产生的抑或感、焦虑感和恐惧感,使其进一步提高对治疗、护理的依从性[3]。

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表示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由于受到疾病严重的折磨,不可避免的会伴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在对其治疗的同时,除了要予以常规化疗、放疗与对症支持治疗之外,还应该对患者做积极的心理干预治疗,这对于帮助恶性肿瘤患者正确认知疾病相关问题、改善其心绪、促进疾病康复有着积极意义[4]。

概括全文来看,心理干预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着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莹,燕丽香,陈文彰等.心理干预对恶性肿瘤伴发焦虑抑郁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9):88-89.

[2]李香花,唐小波,黄美珠等.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焦虑和抑郁的调查及心理干预[J].重庆医学,2016,45(4):538-540.

[3]唐梦莎,胡鸿,王国平等.心理干预对中国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Meta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4,31(5):376-379,394.

[4]张丽军.“一对一”心理援助机制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干预效果[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5):246-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