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组织的产生:基于演进的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7-17
/ 2

中间组织的产生:基于演进的思想

郑洋洪明顺

郑洋/福建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洪明顺/福建师范大学世界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中部隆起”的中间组织在现实中广泛存在,并且具有相对较高的稳定性,作为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协调经济活动的制度形式,中间组织必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本文从交易频率与资源配置手段的转换成本出发,以“演进”的视角揭示中间组织的产生原因,提出正是由于企业间过高的交易频率和高昂的资源配置手段的转换成本使得企业之间保持“若即若离”的经济关系,企业和市场之间出现“模糊”的区域,从而产生了中间型经济组织。

【关键词】中间组织;演进思想;交易频率;转换成本

一、前言

21世纪以来,各种形式的中间组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有关中间组织理论研究也成为了学术界的一个热点。在关于中间组织产生原因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试图从交易成本节约的角度解释中间组织的产生原因,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中间组织是成本最小的一种制度安排。然而,这种过分注重交易成本的分析方法必定是不完整的,实际上,在中间组织产生的过程中,成本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还有其他的关键影响因素对于中间组织的产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从交易频率和资源配置手段的转换成本的角度,以“演进的思想”探讨中间组织的产生原因。

二、中间组织理论的综述

科斯在1937年提出了企业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两种主要的制度安排,然而这种“市场与企业”的二分法固有的缺陷使它无法解释世界中众多的复杂性的经济组织,从而使它受到了理论与现实不符的严重挑战,就连科斯后来也提到了,“按我的观点,产业组织研究所需要的是对问题的直接探讨。除了研究企业内部出现的情况之外,还应研究企业之间的契约安排,因为市场安排总是可以替代企业内部的组织的。对兼并的研究应予扩大,使之成为主要课题的组成部分。除了研究兼并对企业之间职能的重新安排的效应外,我们也应重视反兼并;企业之间的部门或分部的转移;新的活动的出现和老的活动的放弃;还有新企业组织的出现—这往往被人遗忘”。这段话中科斯隐含了在企业和市场之间存在中间组织的思想。

新制度经济学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威廉姆森认为市场与等级制(企业)呈一种“双峰分布状态”,处在二者之间的组织是不稳定,但后来他改变了这一看法,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中,他认为处在市场与等级制(企业)之间的中间组织才是普遍的形式,走极端的情况非常罕见。他在《交易费用经济学:契约关系的规则》一文中进一步指出,不确定性、交易重复的频率和耐用交易专用性投资发生的程度—资产专用性这三个交易特性高低程度不同,与其匹配的规制结构也不同。当这三个决定因素程度较低时,与之匹配的是体现古典契约关系的市场规制结构;当三个变量较高时,与之匹配的是统一规制结构(企业)。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是被其称之为“三方规制”的中间经济组织形态。

克莱因用长期契约关系来代表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系列制度安排;Larsson遵循斯密和钱德勒把市场和企业分别称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提法,把“组织间调节”称作握手,用来表示企业和市场间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并将它置于与企业和市场同等概念的地位;Perrow看到中间组织在现实生活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形象地把它称为“隆起的中部”(theswollenmiddle);丸川知雄把介于纯粹的市场交易和完全一体化之间的各种联合形式都称作中间组织,包括参股、控股、分包制(sub--contracting)、长期合作等从紧密到松散的各种形式。

国内的一些学者对于中间组织也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关于中间组织的产生原因:卢建新(2005)认为中间性组织形成的原因是单纯使用纯价格机制或纯等级机制的组织成本太高。罗珉和王睢(2005)认为,中间性组织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关于“演进”(Evolution)的思想。这种演进思想的核心是强调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缓冲功能与利用不确定性的创新功能,这是组织形态演进的核心问题。缓冲功能打破了一体化组织的边界,是中间性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创新功能真正决定着中间性组织的发展与壮大,是中间性组织的充分条件。于涛(2011)将“交易”作为分析对象,由于交易不可分,企业或者市场在组织交易过程中是以离散的整数形式进行的,因此导致交易成本随着交易数量的变化也呈现出离散的形式,在企业和市场边界明确时,往往不能给企业带来最大的交易成本的节省,只能处于一种次优的位置。中间组织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相当于把原本不可分的交易细分了,使得企业进一步节省了交易成本,接近或者达到最优选择的交易成本。

三、中间组织的产生机理

自科斯以来,企业和市场被认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而中间组织则被认为是“企业中有市场”或者是“市场中有组织”。这也是现实中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却越来越“模糊”的原因。也就是说正是在企业和市场“模糊”的区域产生了中间组织。而交易频率的增大正是催生这一“模糊”区域的重要原因。

由于分工水平的提高,企业只是从事生产和服务过程中的某个阶段的工作,但是面对市场上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企业间必须连接成相互依赖的网络。因此,企业间活动需要协调,这既不是通过产权控股、计划或科层制来协调,也不是通过传统市场模型中的价格机制来协调。此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活动,企业间必须组成“同盟”,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能力较弱,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很难在市场中立足,这就需要通过时间和努力以及其他的手段建立这种“模糊”的结构,以便获取企业所缺乏的资源,并有效地培育和扩大市场。总之,这种“模糊”边界的产生就来源于企业间交易频率的增大。对于交易频率在中间组织的形成中扮演的重要地位,杨小凯也曾提及,杨小凯(2000,2002)的研究从分工入手以交易频率为研究对象,他认为企业应根据交易频率的变化,将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频率高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交易频率的交易外部化,即当最终产品的市场足够大,中间产品的市场交易频率的足够高时,分工就倾向于在企业间发生,企业间出现网络化趋势。杨小凯的贡献是将交易条件的研究转向了交易频率,他从分工的角度揭示了中间性组织产生的根本原因。但是他忽略了交易事情的潜在性,这种潜在的交易事情也应该记入交易频率之中,也就是这种交易频率并不一定是实际发生的交易事件的频率,它也很可能是潜在的。例如,一个产业集群的属性是中间型经济组织,集群内的企业之间并不一定会发生实际的交易事件,然而企业之间,特别是上下游企业之间总是保持一种相互友好合作的态度和行为,因为在一个产业集群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必然性,这种潜在的交易事件的频率来源于空间位置或者价值链关系所维系的企业间互相信任的机制。在现实世界里,正是由于这种潜在的交易频率的增大,使得中间组织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中间组织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间组织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中间组织并不是企业一体化活动的中间时期,也不是企业和市场的“缓冲区”。中间组织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第三种资源配置的手段,也是最重要的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本文认为中间组织具有很高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昂的资源配置手段的转换成本,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将市场活动纳入企业之间是需要成本的,例如一个企业进行一体化活动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本:(1)企业一体化活动的相关费用,包括付出的相关调查费用,实施一体化所付出的人力成本等(2)对现有企业的影响成本,主要包括进行一体化活动对于现有企业生产以及企业职工的影响所造成的成本和费用(3)一体化活动后的成本,主要包括企业活动、组织结构的重新设计的成本等。另外,对于一些行业,实施一体化活动是国家法律或者行业协会所禁止的,在这些行业内一体化活动的成本显然是无限大的。同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回到市场之中同样也存在高昂的成本。正是由于企业和市场这两种手段之间的转换成本使得这种两者握手的中间组织大量并稳定的存在。只有当企业改变资源配置手段的收益大于其高昂的成本时,中间组织或者从原来的中间组织中脱离出来,或者最终走向一体化,从而导致中间组织的解体。

所以,从一个“演进”的视角窥视中间组织的产生原因,我们得出企业间交易频率的增大使得企业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亲密度,而高额的资源配置手段的转换成本则又使得企业之间也须保持一定的距离。正是由于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组织之间总是保持这种“若即若离”的相互关系,使得企业和市场之间出现了“模糊”的地带,从而产生了中间组织。

四、结语

本文以一个“演进”的思想,通过企业交易频率和资源配置手段的转换成本的分析,得出了中间组织的产生原因,能够很好的对现实中大量中间组织的形成进行合理的解释。然而现实中的中间组织的形式和特征各异,影响因素众多,对于中间组织的研究我们的分析仍然具有局限性。总而言之,对于中间组织的研究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才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这也是我们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M].段毅才,王伟.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版

[2]丸川知雄.关于集团中间组织产生的理论依据[J].中国工业经济研究,1992

[3]科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212页

[4]卢建新,中间组织崛起的原因[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01)

[5]罗珉,王雎,中间组织理论:基于不确定性与缓冲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5(10)

[6]于涛,中间组织的产生:基于交易的不可分性[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4)

[7]陈郁.企业制度与市场组织一交易费用经济学文选[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