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2

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

谢飞燕

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并发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6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对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及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66例BPD患儿在其纠正胎龄达36周后并发PH的患儿共有22例,其发生率为33.33%,中度及重度BPD并发PH的发生率较高;并发PH组与未并发PH组的围产期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出生5minApgar、正压通气时间、吸氧持续时间、住院时间(d)、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病死率等发生率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并发PH集中发生于中、重度BPD患儿中,低出生胎龄、体重、低Apgar评分患儿更易并发PH,BPD并发PH患儿的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预后不良。

关键词: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肺动脉高压;临床特征;预后

随着产前糖皮质激素(GC)的使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呼吸机支持策略的改善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PS)的使用,我国早产儿特别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早产儿本身在母体内的发育时间不足,再加上呼吸机的长期使用而导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逐渐升高[1],早产儿BPD易出现肺动脉高压(PH)、高血压、左心室或(和)右心室肥大等心血管系统并发症[2]。据有关早产儿BPD并发PH的研究报告显示,高达1/4的BPD患儿在其出生后2个月的心脏超声检测中提示并发PH[3]。BPD患儿并发PH是导致其高病死率的重要原因,但国内新生儿科医生对早产儿BPD并发PH的关注度较低,相关研究较少。本研究回顾性调查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BPD并发PH早产患儿,旨在总结BPD并发PH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6例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的患儿均符合BPD诊断标准,其中男患儿38例,女患儿28例,平均出生体重(1160.87±193.23)g,出生胎龄(28.54±1.46)周,其中轻度11例,中度32例,重度23例,排除存在动脉导管未闭、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以及在纠正年龄36周内死亡的患儿。

1.2诊断标准

BPD诊断及分度标准[4]:依据2006年美国国立儿童健康与人类发育研究所发布的有关BPD诊断及分度标准:任何有氧依赖且吸氧浓度>21%、吸氧时间不少于28d的新生儿。分度标准是依据氧依赖的需氧浓度,评估时间则依据出生胎龄,出生胎龄未满32周的患儿,需在其纠正胎龄满36周时进行评估;出生胎龄超过32周的患儿,可在其出生56d后进行评估,进行研究的胎儿也可在其出院时进行评估;共分为三度,其中不需氧者为轻度;需吸氧且浓度在21%~30%之间者为中度;需吸氧且氧浓度超过30%或需要机械通气或持续正压通气者为重度。

PH诊断标准及分度标准[5]:PH诊断标准依则据超声检查:(1)肺动脉收缩压大于体循环收缩压的50%,采用三尖瓣反流速度来评估肺动脉收缩压,需排除肺动脉狭窄及流出道梗阻后:肺动脉收缩压超过3m/s;(2)室间隔向左偏移和伴(或不伴)右心室扩张。符合以上条件任何一项即诊断为PH,对于纠正胎龄达36周以上的BPD患儿后若存在PH即诊断为BPD并发PH。分度标准:肺动脉收缩压与体循环收缩压之比>0.5,但未超过0.75即为轻度;两者之比在0.75~1.0之间即为中度;两者之比≥1.0、室间隔平坦或偏向左心室、卵圆孔动脉导管向左分流,符合其中任何一条即为重度。

1.3方法

对纳入研究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及心脏超声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

给予确诊BPD并发PH的患儿西地那非治疗,给予重度PH需机械通气的患儿西地那非联合一氧化碳吸入治疗,且将氧饱和度维持在95%左右。所有BPD并发PH的患儿均需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测,记录肺动脉压力。治疗期间1~2周复查一次,随着PH的缓解,可适当延长复查时间,6~8周复查一次即可,待停止吸氧6个月后可停止复查。

1.4观察指标

围产期指标:分娩方式、产前使用糖皮质激素、母体是否存在妊娠期高血压、羊水过少、胎膜早破等情况,是否患有产前子痫。

临床指标:新生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性别、BPD分度及出生5min时Apgar评分;正压通气时间及吸氧持续时间;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颅内出血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等并发症。

心脏超声指标:室间隔位置、动脉导管血流速度及分流方向、三尖瓣反流峰值流速。

1.5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均采用(±s)表示,结果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均采用百分率表示,结果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PH的发生率66例BPD患儿在其纠正胎龄达36周后并发PH的患儿共有22例,其发生率为33.33%。其中轻度BPD并发PH的发生率为0/11(0.00%),中度及重度BPD并发PH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32(21.88%)、15/23(65.22%)。

2.2BPD并发PH患儿与BPD未并发PH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比根据是否并发PH将66例BPD患儿分为并发PH组与未并发PH组,两组患者的围产期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并发PH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及出生5minApgar评分均显著小(低)于未并发PH组患儿(P<0.05);并发PH组患儿正压通气时间、吸氧持续时间、住院时间(d)均显著高于未并发PH组患儿(P<0.05);并发PH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及病死率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并发PH组患儿(P<0.05);两组患儿颅内出血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并发症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

2.3并发PH患儿预后情况22例并发PH患儿中有7例伴右心室增大,且均发生在重度PH患儿中,中度PH患儿经药物治疗均有所缓解,15例重度PH患儿中有4例患儿经治疗无效死亡,轻度、中度患儿经治疗全部存活。

3讨论

BPD是早产儿尤其是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常见的肺部疾病,且其并发症较多,其中PH是BPD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之一。研究显示BPD患儿肺循环特点主要为肺泡表面积及肺泡数目严重减少表现出严重缺氧状态、肺血管床总截面积变小以及肺内血管的数目减少等综合作用引起肺血管系统结构重构,从而导致肺张力升高,最终并发PH[6-7]。有研究显示[8]:PH在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率为18%,在已证实早产儿BPD中并发PH的发生率为25%~40%,本研究中BPD患儿并发PH的发生率为33.33%。其中轻度BPD并发PH的发生率为0/11(0.00%),中度及重度BPD并发PH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32(21.88%)、15/23(65.22%)。

在临床治疗中,鉴于BPD患儿有氧依赖病史,而长时间吸氧对肺发育存在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导致早产儿BPD并发PH的原因之一,本研究中并发PH组患儿正压通气时间、吸氧持续时间均显著高于未并发PH组患儿(P<0.05),推断BPD患儿长时间处于氧环境中对其血管的发育产生影响,从而导致并发PH。并发PH组患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及出生5minApgar评分均显著小(低)于未并发PH组患儿(P<0.05),说明并发PH是多因素作用导致的。本研究中并发PH患儿的病死率高达31.82%,且均发正在重症BPD患儿中,且并发PH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等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并发PH组患儿,住院时间明显增加,预后不良。

综上所述,并发PH集中发生于中、重度BPD患儿中,低出生胎龄、体重、低Apgar评分患儿更易并发PH,BPD并发PH患儿的相关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预后不良。

参考文献

[1]杨传忠.出生后糖皮质激素预防和治疗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评价[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8,33(05):327-333.

[2]MouraniPM,AbmanSH.Pulmonaryhypertensionandvascularabnormalitiesinbonchopulmonarydysplasia[J].ClinPerinatol,2015,42(4):839-855.

[3]齐利峰,麦玉真,姚芳,付丹,邓继岿,余加林.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合并肺动脉高压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07):1022-1025.

[4]吴荷芬,蔡登华.同胎龄段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临床特点和高危因素分析[J].重庆医学,2017,46(27):3850-3853.

[5]王陈红,施丽萍,马晓路,杜立中.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伴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征及预后[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11):893-896.

[6]杨雨晨,毛健,李娟.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01):67-71.

[7]张谦慎,贺红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肺动脉高压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6,31(01):75-78..

[8]李媛媛,邓春.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研究进展[J].儿科药学杂志,2017,23(08):6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