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心电图对心前区不适患者的诊断价值(附20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 1

动态心电图对心前区不适患者的诊断价值(附200例动态心电图分析)

张亚萍

张亚萍(四川省攀钢总医院四川攀枝花617023)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155-01

心前区不适作为临床上的常见症状与其本身无特异性[1]。但反复发作的心前区不适可能存在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并可造成患者的精神负担,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下降。因此找出心前区不适的病因并作出合理的解释,是治疗的关键。我们从2008年起,对200例心前区不适者进行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协助临床明确其原因,为临床提供治疗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心前区不适的门诊病人200例,其中男性84例,女性116例,年龄16-79岁。且在做Holter检查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发作。

1.2方法采用PhilipsHolter2010仪器,携带式记录盒连续记录三通道心电图和回放24小时的心电变化。记录结果经计算机分析处理,通过二位有经验的心电医师排除干扰因素及电脑分析误差。200例在Holter检查前均做过普通心电图检查。

2结果

200例患者Holter检查共发现心律失常患者188例,检出率为94%,其中室性早搏102例(多源性室早8例),房性早搏88例,短阵室速12例,短阵房速26例,阵发性房颤20例,房速-房扑-房颤5例,窦房传导阻滞14例,房室传导阻滞16例,间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8例,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2,阵发性窦速56例。阵发性窦缓76例,心肌缺血38例,部分患者有两种以上心律失常合并存在。合并存在的心律失常多为房早合并室早,房早合并房速,室早合并室速。200例患者普通心电图检查仅发现异常57例,通过对比,Holter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ECG。

3讨论

Holter自60年代便提倡连续记录24小时病人动态下的心电图,因而可回顾性地观察患者在不同时间、各种活动情况下的心律和心率,及心肌供血情况。一般描记的心电图仅能观察到病人平卧时几分钟内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则由1947年Holter开始,现已发展到在胸前壁安置至少两个模拟V1及V5导联,甚至应用三个导联记录在磁带上,24-48小时后可在分析器上复读患者过去24-48小时的心电图。用以观察过去这段时间内,心律是否有改变(包括早搏的频率及形态),心率最快及最慢的情况,R-R间隔的长短,在什么情况下是否出现缺血的表现。这些资料对临床诊断十分有帮助[2]。

本组资料显示了Holter对心前区不适患者的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心电图。Holter最大的优点在于非卧床连续记录,患者心前区不适发作的相应时刻都有心电图记录,有助于作出病因诊断。从发病机理上区分,心前区不适可由心脏搏动增强,心律失常及神经官能症3种引起[3],但也常常有心肌缺血的情况出现。文献报道,与心律失常的类型与频度有关,室性心律失常所致的不适显著高于房性心律失常。我们发现室性心律失常检出率为54%,根据Holter中室性早搏形态,可分析出各种不同类型早搏,可为临床提供高危室早等重要指标,对于预测心律失常的预后,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同时,我们也发现的部分心肌缺血的患者,同时进行了临床的心血管造影检查后,明确诊断冠心病的到了及时的治疗。有10例患者因为诊断传导阻滞而进行了起搏器治疗。我们认为,对心前区不适的患者做Holter检查分析有助于临床对该病病因诊断而进行治疗选择。

参考文献

[1]纪宝华.心悸现代内科学上卷.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907-908.

[2]黄宛.主编.临床心电图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563-5642.

[3]朱继瑞.心悸危重急症的诊断与治疗(内科学分卷).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2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