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常见真菌感染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 2

肺部常见真菌感染的特点及治疗原则

于毳毳

于毳毳(黑龙江省海林市中医院黑龙江海林157100)

【中图分类号】R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213-02

真菌是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肺部真菌感染占内脏真菌感染首位。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细胞毒药物及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体内留置导管等,肺部真菌感染呈逐年增多趋势。真菌感染的发生是机体与真菌相互作用的结果,其最终结局取决真菌的致病性、机体的免疫状态及环境条件对机体与真菌之间关系的影响,引起病变的决定因素是真菌的毒力、数量与侵入途径。

1肺部常见真菌感染的特点

1.1肺念珠菌病的特点念珠菌是机会性真菌感染中最重要的致病菌之一。其中白色念珠菌对黏膜组织的黏附力最强,致病力较其他念珠菌更为严重。多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表现为畏寒、高热,咳白色泡沫样黏痰,有酵臭味,或呈胶冻状,有时咯血,临床酷似急性肺炎。X线显示双下肺纹理增多,纤维条索样伴散在的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结节状阴影,呈支气管肺炎表现;或融合的均匀大片浸润,自肺门向周边扩展可形成空洞。双肺或多肺叶病变,病灶时有变化,但肺尖较少受累。偶可并发渗出性胸膜炎。

1.2肺曲菌病的特点主要由烟曲霉引起。该菌常寄生在上呼吸道,仅当慢性病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时才能致病。有三种类型:(1)侵袭性曲菌病:最常见。肺组织破坏最严重,治疗困难。多为局限性肉芽肿或广泛化脓性肺炎,伴脓肿形成。病灶呈急性凝固性坏死。伴坏死性血管炎、血栓及菌栓,甚至累及胸膜。症状以干咳、胸痛常见,部分患者有咯血,病变广泛时出现气急和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影像学特征性表现为X线胸片以胸膜为基底多发的楔形阴影或空洞;胸部CT早期为晕轮征,即肺结节影(水肿或出血)周围环绕低密度影(缺血)。后期为新月体征。部分患者可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2)曲菌球:常继发于支气管囊肿、支气管扩张、肺脓肿和肺结核空洞。可有刺激性咳嗽,常反复咯血,甚至大咯血。因曲菌球与支气管多不相通,故痰量不多,痰中亦难以发现曲霉。X线胸片显示在原有的慢性空洞内有一团球影,随体位改变而在空腔内移动。(3)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多有烟曲霉引起的气道高反应性疾病。以曲霉过敏者吸入大量孢子后,阻塞小支气管,引起短暂的肺不张和喘息发作。亦可引起肺部反复游走性浸润。患者喘息,畏寒,发热,乏力,刺激性咳嗽,咳棕黄色脓痰,偶带血。痰中有大量嗜酸粒细胞及曲霉丝,烟曲霉培养阳性。哮喘样发作为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一般解痉平喘药难以奏效,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典型X线片为上叶短暂性实变或不张,可发生于双侧。中央支气管囊状扩张及管壁增厚征象如戒指征和轨道征。

2肺部真菌感染的治疗

2.1抗真菌药物分类(1)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曲古霉素。(2)吡咯类:①咪唑类:酮康唑,咪康唑,克霉唑,益康唑;②三唑类: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3)棘白菌素:卡泊芬净。(4)氟胞嘧啶。(5)其他:青霉素,碘胺类。

2.2治疗原则(1)根据病原菌种类选择。(2)疗程需较长,一般为6~12周或更长。(3)严重感染的治疗宜联合用药,如两性霉素B与5-氟胞嘧啶联用。(4)治疗条件致病菌感染,抗真菌同时要治疗原发病。(5)若形成脓肿、结节等需根据病情行手术治疗。

2.3选择用药(1)肺念珠菌病:首选氟康唑。氟康唑对念珠菌(但克柔,光滑念珠菌除外)、隐球菌、组织孢浆菌有较好疗效。其水溶性好,吸收快,血药峰值高,体内分布广泛,除引起消化道不适外,不良反应较少。有口服及静脉滴注两种剂型。治疗剂量通常为每日200mg,首剂加倍。病情重者可用每日400mg甚或更高剂量,6~12mg/(kg·d)。重症病例亦可选用两性霉素B或其脂质体。(2)肺曲霉病:侵袭性曲霉病首选两性霉素B。尤其对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尽可能给予最大的耐受剂量[1~1.5mg/(kg·d)]。如不能耐受,首次宜从小剂量开始,每日0.1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缓慢避光静点,逐日增加5~10mg至最大耐受剂量后维持治疗,疗程取决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反应、基础疾病和个体免疫状态等。滴液中加适量肝素有助于防止血栓性静脉炎。主要不良反应为畏寒,发热,心悸,腰痛及肝肾功能损害等。但用药过程中出现中度肾功能损害不是停药的指征。两性霉素B脂质体,肾毒性较小,主要适合已有肾损害或用两性霉素B后出现肾毒性的患者,剂量为5mg/(kg·d)。其次可选用氟胞嘧啶,50~150mg/(kg·d),分3次口服,连续1~3个月。亦可选用伊曲康唑,200mg/次,1h静点完毕,第1、2天每12h用药1次,第3天起每日1次。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不良、恶心、腹痛和便秘,也可引起心功能不全。其他对曲霉有效的药物还有伏立康唑和卡泊芬净。

参考文献

[1]吴菊芳.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新进展学术交流会汇编.中华医学会,2006,81-92.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2-28.

[3]刘巍,高小培.呼吸道继发霉菌感染[J].实用内科杂志,1991,4:179.

[4]陈芙蓉,卢琴,郭珍立.院内肺部真菌感染38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3,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