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人居环境视域下的川西地区新农村聚居建设探究

万雨欣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

摘要: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国家战略任务的影响,城乡一体化的推动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如何打破城乡“双重壁垒”,让农村地区的居民享受与城市一样的居住方式,是解决新农村发展的关键。本文拟从人居环境角度分析川西地区优秀新农村聚地——“中国最美乡村-郫县青杠树村”,探求建设川西地区新农村的可鉴之处,以期帮助推动川西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川西地区;新农村;人居环境

川西地区,即四川盆地以西,以成都平原为中心,龙泉山脉为东界,西至甘孜阿坝地区。其河渠密布,地形复杂,气候多样,以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为主,降雨充沛,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因此,农业兴旺,川西地区民居多以农耕文化为基石,因地制宜而建成现具有一定代表性质的川西民居。

一、传统川西民居的特点

民居构成包含两个方面:居住形态与社会形态。其中,民居社会形态构成,包括能够影响建筑形制和室外环境的历史、文化、信仰、习俗和观念等社会因素所形成的特征集合体。1居住形态则包括因地理环境而造成的施工材料及人工技艺限制等因素。川西民居在建筑形态上区别于北方建筑,也不同于江南民居,在历史的促进下自成一派。因气候、地理因素,川西民居在建筑上的表现特点为:小青瓦、大出檐、小院落。因文化、习俗等因素,民居平面布局多用横矩形,房屋构成则多以合院与商住形式为主。民居多以穿斗式为构架,配以木质门窗且有精美的雕花。除此之外,川西民居还多运用石雕、灰塑、砖雕、贴金等传统工艺手法,从而表现出富有当地文化精髓的艺术形象。川西地区民居的大部分室外空间都与庭院大坝、画廊、影墙以及开敞式的通风橱相连,它还运用了中国古典园艺技术,从而使其成为了一个有着意境美和形式美的名居。

川西民居还有一个最为独特的特点,即伴随着农耕文化产生的院落——川西坝子。川西民居的院落是具有多重功能的空间围合构成。在农忙时期,由建筑所围合而成的半开放空间是晒凉谷物的最佳场地。在农闲时期,院坝又成为了休闲、娱乐的场所。2在传统院落里,人们相互串门,自由交往,问候关照,从而形成自然浓厚的院落文化,孕育着朴实、纯真的川西人民。

二、新概念下的川西民居

传统的川西民居,是以村、镇为单位,形成的大量的散居院落,而选址下的新农村项目,多以高密度的、集中的居所为蓝图,从而形成了由散居到聚居的适应性问题。2003年,成都开始实施全面城乡统筹建设,经过逐步的探索与实践,颁布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以帮助解决农民转型的问题,初见成效,但问题仍然存在。可以看见,在城乡结合地区,一部分原有的农业用地已经摇身一变为几十层的电梯公寓。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城市发展扩张的步伐,但是也埋下了:农民基本产业的丢失,造成社会福利压力增加的基本事实。为探究解决城乡“双重壁垒”的方法,成都市政府推出了《成都市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之后便涌现了诸如龙泉三圣花乡、郫县三道堰等地的新型农村建设模式。现以郫县青杠树村为例,分析其在解决农民居住的前提保障下,再解决农民的生产转型方面问题的可鉴之处。

2.1新农村用地的选址

成都郫县青杠树村位于成都市区的西北沿线,三道堰镇徐堰河与柏条河两河之间,村里有11个社,685余户人家,2200余人,面积1.8平方公里,耕地1888亩。沙西线从东到西穿过,距成都市区20分钟车程,是三道堰镇到成都市区最近的村。民居以传统建筑为主,多以农民自建而成,风格迥异,样式简陋,文化流失严重。村庄内道路宽度不足,居民出行不便,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新建青杠树村在原有的村落外围扩建,向沙西线公路靠拢,以增近村落与城市道路的连接距离,为村落的发展提供便利,也减少了政府在拆迁与搬入的资源消耗。

2.2项目定位

青杠树村原有产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即农业。项目新建设房屋90余间,改造原有房屋30余间,占有原有耕地200余亩。若原有耕地面积减少将导致农业产率变低,农民收入降低。但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西临水乡三道堰,东靠近成都市主城),加之成都市大力推进建设国家田园城市的政策,通过大力营造乡村度假景区,增添乡村景观的基础条件,青杠树村的支柱产业将由原来的农业转变为旅游业。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解决了农民的产业问题。

2.3新川西民居的形态

四川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地区,四千多年前的广汉三星堆文化与古蜀国与中原及周边文化一起,创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体系。青杠树村原有的建筑因经济的限制,在绿色环保与文化传承上做的很差,这也是我国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的通病。青杠树村新建的川西民居则从传统建筑借鉴,除了建筑外形上采用穿斗式的构造,也大量运用青瓦片、仿木门窗框以及大量雕花技艺。在室外空间的营造上,也采用了与传统院落类似的组合方式——半开放空间形成具有一定私密性的社会活动场所。3在青杠树村,还存在着一定借鉴湿地公园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该村落的景观效果。

三、城乡一体化框架下的新农村建设要点

3.1注重经济效益

新农村的建设,其目的旨在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在建设规划新农村的前期,需分析该地区的产能优势,如三圣花乡的固有花卉苗木优势产业,在新村建设的规划过程中,就提出了未来着重打造农业光与度假业的发展,以期形成多元化的发展,为农民的创收提供有效支撑,从而带动当地经济,保留原住民,吸引外来投资者,形成新农村可持续性发展产业链。

3.2新聚落建筑的科学设计

在倡导节能减排的今天,在对城市周边农村改造,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绿色建筑,利用生态设计学与人居环境的共同点,科学地设计农民新居。作为农业循环经济的组成部分,沼气可以作为农民的辅助燃料以节约能源。利用当地的乡土植物以及地形,做成能够影响居住聚落的“微气候”,以改善居住区的热环境与湿度。

从人居环境科学系统的角度来说,传统的民居的营造多源于真实的乡村生活与场地关系。4新民居的设计既要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还要满足于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需要。但也要提升建筑对现代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对于隔断,空间的划分要区别于传统民居。

3.3表达建筑的地域性

除去上文阐述的“小青瓦、大出檐、小院落”等具象特点,川西民居更为突出的特色是在色块上的选择。川西新农村建筑色彩配色方案要反映川西农民轻松、休闲、悠然自得的心态,并以简约雅致的色彩为基调,准确的表达川西名居的特色。这便要求设计新川西民居时的设计师必须以农村文化资源为出发点提炼川西新农村建筑的色彩,运用色彩调研评价方法,以让?菲利普?普朗克所提出色彩地理说为基础,归纳总结适用于川西地区的民居色彩评价法,使川西新农村建筑的色彩能更好地满足村民的需求并提升川西新农村的形象,从而促进川西新农村建设的发展。

四、结语

川西民居是四川地区的文化物质瑰宝,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下,需要结合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合理的保留其独特的文化传承,构建新的川西新农村聚居。为保护我国的“文化长城”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董文英、周波.川西民居建筑社会形态构成中的文化环境【B】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8-38

【2】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四)

【3】柳鹏、华超.川西地区新农居建设探索——以郫县花园镇为例【B】华中建筑2012-10

【4】唐莉英、万萱.川西地区新农村色彩调研规划方法探究【B】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3-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