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EI类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ACEI类降压药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黄天文

黄天文(广西壮族自治区肿瘤医院临床药学科广西南宁530021)

【摘要】浅述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旨在充分认识ACEI的不良反应,采取适宜的防治对策,以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关键词】ACEI不良反应处理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122-0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药物,主要分为3类:第1类含巯基,代表药有卡托普利等;第2类含磷酸基,代表药有福辛普利等;第3类含羧酸基代表药有依那普利、赖诺普利、苯那普利等[1]。随着该药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现综述如下。

1.呼吸系统ADR及处理

ACEI类药物引起咳嗽在不良反应报道中最常见,多数患者表现为持续性干咳,喉部有瘙痒感,偶伴鼻塞,可诱发潜在的哮喘。这种咳嗽可能与ACEI抑制了缓激肽的降解或促进了前列腺E2的生成有关,也有人认为是ACEI对迷走神经C类纤维作用的结果。建议用药剂量不要偏大。近期有呼吸道炎症或肾功能不全者慎用。一旦明确诊断应立即停药[2]换用ARB类。

2.心血管系统ADR及处理

心血管系统的ADR,主要症状为高血钾、心力衰竭、低血压、虚脱[3]心律失常等。

2.1.低血压

主要由ACEI引起,尤其是慢性心衰患者首剂应用ACEI更易引起低血压、心衰等,临床处理可通过调节剂量,尤其是首剂药量,如培哚普利2mg并不引起低血压。依那普利5mg起始剂量对老人的血压几乎无影响,对于血压偏低(100~l10/70~80mmHg)者,则可分为2.5mgbid服用,病人一般可耐受。另外,初次服用ACEI者,开始1~2次药物最好是平卧在床时服用,可减少低血压的发生[1]。ARD的发生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抑制作用有关。

2.2.高血钾

ACEI都有减少醛固酮分泌的作用,故人们可以预示本类药存在增加尿Na+与水的排泄、减少K+的丢失。有轻度潴钾作用。应建议用药起初要充分地评价肾脏功能,检测电解质的浓度。如有发生的危险,应尽快补足血容量,推迟保钾利尿剂及补钾药物的给予,当增加ACEI剂量或伍用其他药物时,更要及时定期监测血尿常规。

3.泌尿系统的ADR及处理

3.1.肾功能损伤

肾功能损伤ACEI具有增加肾血流量、钠排出量、肾小球滤过率及肌苷清除率的作用,改善衰竭的肾脏功能。治疗慢性肾炎、糖尿病、流行性出血热荨所致的肾功能不全有良好效果。但由于ACEI能降低肾小球小动脉的张力,使肾小球毛细血管静脉压降低,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减少而引起肾功能损伤,特别是肾动脉狭窄患者。长期应用卡托普利可引起肾病综合征(多发生于持续用药的9个月之内)及肾功能急性衰竭[4]。ACEI使用后血清肌酐显著升高(>44.4μmol)者在严重CHF者较轻中度CHF者多见。因为肾脏灌注减少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依赖于血管肾张素介导的出球小动脉的收缩.ACEI可引起功能性肾功能不全。减少利尿剂剂量,肾功能通常会改善,不需要停用ACEI。服药1周应检查肾功能,而后继续监测,血清肌酐正常者每2-4周1次,升高者每1-2周1次。如血清肌酐增加40μmol/L或达到265.2μmol/L,应停用ACEI[5]。

3.2.蛋白尿

发生蛋白尿的几率在一代ACEI类较常见。其发生率因观察的病人情况不同而有差异,蛋白尿通常在治疗后3—9个月出现,并且与给药剂量有关。停用后蛋白尿即消失。这种ACEI相关性蛋白尿病人的肾脏病理改变多为膜性肾病,可能与ACEI所带巯基有关[1]。

4.神经系统的ADR及处理

4.1.常见ADR

神经系统的ADR,最高比率达16%,主要症状为头痛、头晕、眩晕、嗜睡、疲倦、乏力、失眠等大部分病人停药后症状可消失,耐受性亦好[1]。

4.2.罕见ADR

血管神经性水肿发生率较为罕见,约占0.1%~0.3%,仅有轻微症状者,停药数日便可消失,但偶可发生喉痉挛、喉水肿、呼吸衰竭等严重不良反应,危险性较大,应予注意。多见于首次用药或治疗最初24h内。由于可能是致命性的,因此如临床一旦疑为血管神经性水肿,并皮下注射肾上腺素。患者应终生避免应用所有的ACEI[6]。

5.皮肤粘膜系统ADR及处理

皮疹是ACEI治疗高血压的最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生率约为14%,主要为斑丘疹、伴或不伴有发热。常在治疗或加量后两周出现,减量或停药后7~10天消退。瘙痒症也常见,其它包括弥漫性皮肤红斑、荨麻疹,皮肤水肿、类天疱疮、玖瑰糠疹等。有时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抗核抗体阳性,但不发生狼疮样变化。因皮疹而中止治疗的发生率在肾功能正常者分别为1.4%(小剂量)和2.1%(大剂量),肾功能减退者分别为2.5%(小剂量)和5.1%(大剂量)。无疑,大剂量使用,特别是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理属避免[7]。

6.消化系统的ADR及处理

大剂量服用时,可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及肝功能损害等消化道症状。还有味觉丧失,表现为味觉完全或部分丧失,口腔呈金属味或酸味。其发生率在3~7%之间,多数为暂时性的,继续用药2~4周后可自行消失或恢复正常味觉。但在大剂量使用和伴有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少数可因此副作用而中止治疗。肾功能正常者使用小剂量和大剂量的发生率分别为0.5%和1.3%,肾功能减退者分别为0.7%和2.9%[7]。

7.其他ADR

致畸作用,妊娠中晚期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影响胚胎发育,引起胎儿及新生儿疾病,包括肾功能衰竭、面部及头颅发育畸形、肺组织发育不良[6]。包括胆汁瘀积性黄疽,对胰岛素敏感增高,指甲脱落,急性骨髓衰竭,男性乳房发育和严重脱发等副作用发生率极为罕见[2]。

综上所述,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在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皮肤粘膜系统、消化系统等。其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所用剂量、用法及时间有密切关系,剂量越大,时间越长,用法不正确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

参考文献

[1]张俊芳,王映辉.ACEI及AT1R拮抗剂的不良反应和临床处理[J].中国药师,2003,5(6):309~310.

[2]梁希月,李仁秋,杨向红.血管紧转化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J].河北医药,2000,1(22):70~71.

[3]王建国.慢性心衰病人对大剂量ACE抑制剂的耐受性[J].国外医药药学分册,2001,28(3):184~187.

[4]李华珍,初建设.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8,3(18):139.

[5]赵越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临床不良反应及预防[J].基层医学论坛,2004,10(8):939.

[6]姜秉荣,付彪.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及对策[J].黑龙江医学,2006,7(30):522.

[7]王安才.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的不良反应[J].心血管病学进展,1990,1(3):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