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经验思考——以横琴新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城市新区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经验思考——以横琴新区为例

周枫鲁瑾

浙江省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省嘉兴市314000

摘要: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并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意见和建设要求,同时,各省各地也开始开展综合管廊试点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综合管廊试点工程。本文通过实地考察学习,介绍了国内具有一定规划超前性的横琴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实践经验,并对目前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展开思考,希望对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地下综合管廊的规划和应用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综合管廊;实践经验;规划应用

1、前言

横琴新区位于珠海市东南部,毗邻港澳,与澳门一河之隔,地理位置极为优越。总面积106.46平方公里,规划至2020年人口规模为28万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28平方公里。横琴将建设成为土地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示范地区。

横琴新区成立之初,珠海市委、市政府要求高标准建设,区领导班子本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原则,在2009年横琴新区一年财政收入只有约4000万元的经济基础条件下,决定开展投资约20亿元的综合管廊项目建设。

2、横琴新区管廊建设情况

横琴新区综合管廊覆盖全岛“三片、十区”,全长33.4公里,总体布置呈日字形,分布在6条道路上,共设3座监控中心。项目总投资22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建设长度最长、一次性投资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综合管廊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避免“拉链马路”和“蜘蛛网”式电力架空线,节省了约40公顷的城市建设用地,延长了市政管线的使用寿命,便于规划预留及适时扩容,大大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及避免重复建设。

(1)规划建设位置考虑

横琴新区综合管廊规划位置考虑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土地开发密集区、核心区、220kv电缆路由、管线较多并规划了10-15m宽绿化带的干路和快速路、景观要求高的城市干路和快速路。综合管廊主要布置在道路一侧的规划绿化带中,距人行道0.5m,部分路段布置在道路中央绿化带中。

(2)纳入管线考虑

横琴新区纳入地下综合管廊的管线主要包括DN300-DN400给水管、通信管、220KV电力电缆、有线电视电缆、供热管(冷凝水管)等五类管线,并预留了中水管、垃圾真空管等管线的布设空间。道路上其他管线污水管、雨水管、燃气管、20KV电缆未纳入综合管廊,而是直埋在道路两侧的管廊带中。

(3)断面形式

横琴新区地下综合管廊分单仓、双仓、三仓三种断面,采用矩形断面,断面规划尺寸5.00~8.70m×2.9-3.20m,净高2.9-3.2m。其中220kv电缆单独成仓,电力仓断面尺寸2.40~2.60m×3.20m;管线仓根据管线多少分为1个仓或2个仓,预留的中水管和垃圾真空管尽可能单独成仓布置。

3、横琴新区管廊建设思考

(1)入廊管线选择方面

A、燃气管线因危险性强,设置入廊后将增加大量防火措施,造成工程造价的提高而未设置入综合管廊;

B、雨水管线为重力流,管线按一定坡度埋设,埋深一般较深,雨水管线管径较大,基本就近排入水体,因此,雨水管不进入管廊;

C、综合管廊的敷设一般不设纵坡或纵坡很小,污水管线进入综合管廊的话,综合管廊必须按一定坡度进行敷设以满足污水的输送要求。另外污水管材需防止渗漏,同时,污水管还需设置透水系统和污水检查井,管线接入口较多,若将其纳入综合管廊内,就必须考虑对综合管廊方案的制约以及相应的结构规模扩大化等问题。因此,横琴污水管道也不进入综合管廊。

(2)初期建设费用较高、后续效果显著

一是提升土地价值、节约了土地资源。横琴由于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节约土地40多万平方米;二是消除横琴新区“拉链路”,保障交通通畅;三是为横琴新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四是提高城市市政管线的运营效能。

(3)统一协调入廊难度较大

由于各类管线的主管部门不同,且历史直埋时无政府或企业收取日常管理费,对入廊后要交一次性入廊费和每年交日常管理费协调难度较大,建议考虑各管线单位入股,共同建设开发,或者由国家统一制定及完善相关入廊政策和管理费用收费标准。

(4)加强运营管理

一是建立专业化队伍,满足不同管线的运营管理;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要提前制定,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办法、综合管廊保护规定、综合管廊收费标准等一系列运营管理法律法规规定。

4、解决综合管廊建设问题的对策研究

(1)结合城市建设和地下空间利用,统一编制发展规划。发展综合管廊需要通过实施统一的规划,使其与现代城市的全面建设和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协调发展。在统一编制综合管廊的发展规划时,一是要发挥政府作用;二是要明确具体内容;三是要理清发展思路。

(2)逐步建立综合管廊的技术规范。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综合管廊的技术规范或标准。因此必须在各地已经完成设计施工并投入运行的一些工程实例中探索,编制出相应的规范和标准。

(3)成立专门的机构,完善管理机制。为推进综合管廊的建设,必须打破现有的“谁拥有、谁管理”的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4)建立地下管线信息系统,完善监督机制。目前,地下管线的信息大多还是利用图纸、图表等纸介质进行记录、保存和管理,存在资料不全、查询不便、更新速度慢、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为提高地下管线管理的水平,应将各种地下管线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显现出来,建立包括有储存、管理、分析、统计、查询、输出、更新等多种功能的地下管线信息系统,以满足各种机构、各种应用、各种事件处置的要求。

(5)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创新投资、建设和运营机制。由于受到财政能力的限制,寻求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引入市场化的操作手段,形成“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建设和运营新型机制,成为推动综合管廊建设的关键。非政府资本进入城市管线通道的投资,一般均采用项目融资的方法,通过采用BOT、PPP等方式吸引闲散资金或参与项目建设并取得一定时间的经营权(或拥有产权)而收回投资成本并获取投资回报。

参考文献:

[1]钱七虎,陈晓强.国内外地下综合管线廊道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07,3(2);191-194.

[2]孙影.浅谈国外综合管廊发展对我国地下管线建设的启示[J].科技咨询,2013(22).

[3]王平.苏州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经验[J].建筑经济,2016(2);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