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例心脏锐器伤的急救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15例心脏锐器伤的急救体会

房树坤

房树坤(辽宁省北票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胸外科122100)

【中图分类号】R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198-02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本院1995年1月~2009年12月15例心脏锐器伤患者的抢救经过,以期提高该病早期诊断和急救水平,增加抢救成功率。总结医院心脏破裂修补术的手术急救配合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急诊心脏破裂伤施行心脏破裂修补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有3例死亡,1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痊愈出院。结论锐器伤所致心脏破裂病人,由于伤势危重,若不采取直接果断抢救治疗措施,死亡率极高,但随着近年来心胸外科的开展,城市交通发达,医疗机构的完善和水平的提高,患者受伤后大多能迅速到医疗机构就诊,为成功抢救此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通过积极迅速开胸手术治疗,使大多患者转危为安。

【关键词】心脏锐器伤心脏破裂急救及手术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患者15例,其中男12例,女3例。年龄16~65岁。受伤至急诊时间为10min至2.5h,平均28min。其中右心室裂伤6例,右心房裂伤5例,左心室裂伤1例,左心房裂伤2例,1例到急诊室后死亡。14例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经前外侧切口急诊剖胸手术(其中2例双侧开胸),修补心肌裂口。治愈12例,术中死亡1例,术后死亡1例。

2讨论

心脏外伤多由刀刺伤所致。此类患者的抢救关键在于迅速明确伤情,果断剖胸探查。心脏刺伤后主要临床表现可分两类:1.失血休克型。此型患者心脏、心包刀刺伤口较大,受伤后大量鲜血迅速从心脏内涌出,伤口溢血或血气溢出,患者精神紧张,烦躁或神志淡漠,很快导致失血性休克,乃至死亡。此类患者有典型的受伤后失血性休克表现,诊断一般较明确,到急诊室后应该马上在扩容抗休克的同时剖胸探查止血。此时时间就是生命,迅速简单的消毒后及时剖胸行胸内心脏裂口指压止血并迅速修补心脏裂口,术后加强抗感染治疗,均未出现严重胸腔内感染等并发症。2.心包压榨型。此型患者由于心脏、心包刀刺口较小,受伤早期生命体征尚稳定,但逐渐心包积血增多致心脏压塞,患者生命体征及状态迅速恶化,心率快,四肢凉,血压低,脉压差低等,有濒死感,如不及时手术会导致死亡。及时作出正确诊断,果断剖胸解除心脏压塞成为抢救此类患者的关键,生命体征的检查要强调中心静脉压的观测,即使血压暂时正常,而中心静脉压逐渐升高也需重点考虑心包压塞的可能性。因为此类患者常因受伤早期反射性的引起周围血管的收缩导致血压暂时正常。而不要过于依赖耗时过多或提供诊断依据有限的辅助检查上。所以我们认为在心脏危险区及邻近心脏危险区锐器刺伤患者,一旦出现上述失血性休克,心包填塞,呼吸困难等症状,要高度怀疑心脏破裂的可能,体检强调体表伤口扩大探查以明确刺伤的方向及进入胸腔的可能性(但由于胸壁肌肉及肋间肌肉刺伤后收缩,伤道发生错位,不能单以探条是否能穿入胸腔来验证有无胸腔内脏器的损伤)。如患者状态不允许,尽可能减少辅助检查项目,简化一切入院手续,减少或取消病房停留时间,尽早进入手术室行气管插管,建立呼吸及静脉通道,快速补液输血,为手术赢得宝贵时间。对于其他部位伤口的处理以简单而快速填塞包扎止血为好,要首先保证开胸探查及修补心脏的进行,待心脏修补成功后,再依次根据伤势处理肺破裂,脾破裂,胃破裂等受损部位。因为一旦出现急性心包压塞心包积血量达200ml可导致心脏骤停。虽经胸内心脏按压心跳恢复,但却因各脏器缺血缺氧时间过长,最后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有些心脏外伤抢救的失败与术者缺乏胆略和拖延时间有关,这一点要引以为戒。

手术及方法:刀口多根据创口位置选择较快捷的经左胸或右胸前外侧切口。快速进胸后首先找到心包破裂口,由此剪开心包,缓解心包填塞,并用手指压迫临时止血,迅速吸净积血显露伤口位置,对于心房壁损伤,可用无创侧壁钳或心耳钳夹闭伤口,然后再行缝合或结扎,若心室壁损伤,可用带垫片双针无创缝线或带心包缝线经手指压迫的边缘两侧做贯穿心壁全层缝合,边缝合边止血,如邻近冠状动脉可做冠状动脉下褥式缝合。

同时,在抢救心脏锐器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对伤及心脏损伤危险区,未出现明显临床表现的患者,X线胸片或心动超声显示少量心包积液也应开胸探查,以免再出血,引起延迟性血心包、粘连性心包或心包狭窄等,以避免错过最佳救治时机。②术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备足血液及胶体,如心跳停止的患者,在及时手术探查的同时,要注意脑保护。③手术中探查伤情时要仔细,注意是否有心内结构损伤及其他部位的损伤。④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维护各脏器功能,避免严重并发症发生或及时给予纠正。

参考文献

[1]兰锡纯主编.心脏外科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12.

[2]石应康,田子朴.穿透性心脏损伤的临床分型和处理[J].中华创伤杂志,1994,10(1):60.

[3]黄孝迈.现代胸外科学[J].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4]顾恺时.胸心外科手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655,1037-1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