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针灸治疗方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最佳介入时间影响的临床研究

/ 2

优化针灸治疗方案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最佳介入时间影响的临床研究

张兆华何丽娟冯涛杨莉萍王雪莲赵启晟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三人民医院针推科宁夏银川750011)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29-0083-02

周围性面瘫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称口眼歪斜,主要因卫阳失固、络脉空虚、风寒之气侵袭阳明、少阳等脉络,从而导致经气受阻,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迟缓不收导致发病。多在春、秋季发作,药物治疗一般以消炎和营养神经为主,而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较好[1-4]。本文观察对发病1~3天、4~6天、7~10天不同时期初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应用针灸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数据的比照分析,总结针刺、拔火罐、TDP等针灸治疗方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介入时间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应差异。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采集针灸科门诊周围性面瘫就诊患者90例,以初诊时病程1~3天,4~6天,7~10天分为A、B、C组三组。

1.2研究方法

①针刺前先予每一位患者进行肌电图检查测定,比对三组患者面神经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②对三组患者进行针刺、拔火罐、TDP照射等针灸治疗,1日1次,一次针刺治疗30分钟,针刺的同时TDP照射患侧20分钟,针刺结束后,只在患侧阳白、翳风,(隔日印堂、颊车交替)两穴施以2号小罐拔火罐5~8分钟。5日为1个疗程,休息2日,第三个疗程后隔日治疗1次;③每位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再行肌电图检查检测,比对三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

1.3入选标准

①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②神态清楚,病情稳定;③无严重心、肝、肾功能损害者;④年龄在15~70岁;⑤首诊时间在1~10天内;⑥能配合、坚持治疗者。排除中枢性面瘫患者,排除继发于其他疾病者,如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炎、侵犯颞骨的肿瘤、脑外伤等,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癫痫病、精神病等。

1.4肌电图检测

采用丹麦MEDTRONIC公司的KEYPOINT-4肌电诱发电位仪,行表面肌电图检测(sEMG),测量前仪器用标准体模校正,测量数据经计算机自动处理。主要诊断参数:周围性面瘫患侧面部动作电位的M波波幅下降,反映轴索的损害程度。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大于50%,反映轴索的损害较轻;M波波幅比值在30%~50%,反映轴索的损害一般;M波波幅比值在10%~30%者反映轴索的损害较重;M波波幅比值在10%以下者,反映轴索的损害严重。损害程度与面瘫预后恢复成反比。

1.5实验标准

根据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House-Br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1级:正常:两侧对称,各区功能正常;2级:轻度功能障碍:仔细观察时,可以察觉到面肌轻度无力,轻轻用力时眼能完全闭拢,用力微笑时,面部轻度不对称,刚能察觉的联带运动,无挛缩或痉挛;3级:中度功能障碍:面肌明显无力,但无损面容,可有抬眉不能,用力时眼能完全闭拢,用力时口部运动有力,但不对称,有明显的联带运动或痉挛,容貌无损;4级:中重度功能障碍:面肌明显无力,有损面容,不能抬眉,用力时眼不能完全闭拢,口部运动不对称,严重的联带运动或痉挛;5级:重度功能障碍:刚能察觉的闭眼不全,口角仅有轻微运动,通常无联带运动、挛缩和痉挛;6级:全面瘫:面肌不能运动,无联带运动、挛缩和痉挛。

1.6观察指标

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面肌功能完全恢复,H-B分级评分1级;显效:临床症状消失,面肌功能大部恢复,H-B分级评分2级;有效:临床症状改善,面肌功能部分恢复,H-B分级评分3~4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面肌功能无恢复,H-B分级评分5~6级。

1.7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定为0.05,当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三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A组痊愈18例,显效8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6.67%。B组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C组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三组间相互比较(P>0.05),见表1。

注:与治疗5天后比较,aP<0.05;与治疗5天后比较,bP<0.05;与治疗15天后比较,cP<0.05

3.讨论

目前国内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首选针灸,治疗效果肯定[1-4],与本文报道基本一致。A组总有效率96.67%。B组总有效率93.33%。C组痊总有效率93.33%。但对于针刺何时介入意见不一,中医“既病防变”思想体现的就是“早”字,治疗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疗程越短,治愈率越高。近年来,针刺治疗面瘫的较高质量的RCT文献报道得出可靠结论:针灸早期介入有助于缩短疗程,提高疗效。而西医学则认为面瘫急性期因炎性水肿渗出而不宜针灸治疗。于是,针灸治疗面瘫的介入时间一直是临床医生研究与探讨的课题。近十年来,各界同仁不断应用现代医学肌电图的检测,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定位、预后,提供了客观有效的科学数据,这对于准确评估面瘫程度,判断面神经功能,优化筛选治疗方案,判断预后以及疗效都非常重要。大量科学数据说明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优于非针灸治疗,但是,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普遍强调时间窗的重要性,肌电图的检测数据有力地证明,周围性面瘫患者急性期如果不能有效治疗,则将导致病程延长,甚至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实践证明,肌电图检测是一种无创伤、客观性评价较高的、可靠的、简便的、客观的检查方法。

研究表明,三组患者治疗15天后与治疗5天后比较(aP<0.05);三组患者治疗20天后与治疗5天后比较(bP<0.05);治疗20天后与治疗15天后比较(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针刺治疗介入时间越早,疗效越好。

通过对发病1~3天、4~6天、7~10天不同时期初诊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在应用针灸治疗前后进行肌电图检测数据的比照分析,总结针刺、拔火罐、TDP等针灸治疗方法在治疗周围性面瘫中介入时间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应差异及其原理,为针灸治疗该病适时进行提供科学、可靠、有力地数据。

作者体会到在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时,95%以上针刺20天内即可得到痊愈,个别20天内没能恢复的顽固性面瘫患者,均最多针刺30日后,令其停止一切治疗,进行休息、调养,以消化治疗的刺激,逐步吸收前期的治疗效果,后期回访反馈此部分患者,50%完全康复,50%得到好转。

【参考文献】

[1]王为凤,陈妙根.温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0,26(11):36-38.

[2]钱进.辨证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89例[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28):117.

[3]李佳,孙忠人,魏庆双,等.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临床疗效文献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5,31(10):64-67.

[4]陈增力,代秀丽,李永强.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与针刺疗效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10):25-26.

宁夏回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课题任务书编号:2014-NW-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