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除颤监护仪的安全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浅谈除颤监护仪的安全管理

李磊

(定远县总医院安徽滁州233200)

【摘要】目的:通过之前对定远县某医院所有除颤监护仪的质控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提高该设备的使用安全。方法:依据国家有效标准JJF1149-2014《心脏除颤器校准规范》、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和《基于风险的检查评分系统》进行改善管理。结果:之前未达标的设备性能,通过优化管理流程,在下个检测周期检测中均已合格。结论:通过对质控检测的结果分析,结合国家相关法律规范和临床管理等,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提高除颤监护仪的安全管理。

【关键词】除颤监护仪;质控检测;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8)08-0361-01

除颤监护仪是一种急救设备,又名电复律机,是一种应用电击来抢救和治疗心律失常病人的电子设备,具备疗效高、作用迅速、操作简便以及与药物相比较较为安全等优点[1]。通过运用质控设备对该医院所有除颤监护仪进行过质控检测,检测内容包括释放能量、充电时间、内部放电、心率示值、报警显示和电气安全检测等,发现保护接地阻抗检测数值高于规定范围。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科室维护、巡检维护、质检维护三方面出发,执行我院除颤监护仪质控工作,探讨除颤监护仪的质量控制和维护工作[2]。再次复检时,其合格率已达到规定标准。

1.基本情况

某院近年来先后购买2台飞利浦公司生产的M4735A型双相波除颤仪和2台迈瑞公司生产的BeneHeartD6双相波除颤仪,使用状况良好,尚无报废机器。通过对4台除颤设备的质控检测,发现除颤仪保护接地阻抗合格率不高。通过对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再结合临床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提出高质量管理的建议,对除颤监护仪进行质量控制,以确保其安全使用,更好地保证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3]。

2.评价依据

依据国家有效标准JJF1149-2014《心脏除颤器校准规范》[4]、GB9706.1-2007《医用电气设备》和《基于风险的检查评分系统》,建立对该设备的风险评估方案,对该医疗设备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后果严重性进行评分,结合本院实际情况将该类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进行重新制定,确保预防性维护项目和方案能够落实。

3.流程改善

3.1发现问题

除颤监护仪保护接地阻抗是优于其它漏电流测试,在相关的法律法规规定中,要求其保护接地阻抗不大于0.2Ω。通过使用质控设备对其测量接地端的全电阻检测,结果分别为0.215Ω、0.363Ω、0.141Ω和0.436Ω。共检测4台除颤设备,有3台超出了规定范围,合格率仅为25%。

3.2分析问题

分析该问题存在的情况可能,既有人为因素影响,又有外界因素影响。通过查阅相关设备维修手册,发现解决该问题需要对仪器外壳金属部分做处理,将部分氧化给除去,因值得注意。

3.3改进措施

为了改善除颤设备的使用质量,更好的将除颤设备预防性维护进行量化,本院设备科参考美国Vermont大学技术服务方案,将该设备进行风险评估。总分13分以上每半年一次;9~12分的每年一次;8分以下的两年一次。评分标准按照临床功能、有形风险、避免概率、事故历史和特殊要求等项目进行评判。最终除颤监护仪按照此评分标准获得16分,后确定该设备预防性维护周期定为每半年一次。

3.4持续改进

医院各科室使用操作人员应做好医疗设备日常检查和维护工作。确保设备工作正常、附件齐全、性能良好,做好清洁消毒。在用设备每天检查一次,闲置设备每周检查一次,特殊设备的检查频率遵照操作规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检查和处理均要有记录。故障设备挂上“请勿使用”标识牌,以防他人误用。

医院设备科工程师随后根据之前风险评估得分表,将除颤监护仪的预防性维护周期为每半年一次,维护项目包括设备资产编码检查、外观有误损坏检查、内部定期除尘、根据需要及时补充润滑油、冷却剂和绝缘物等。在下个检测周期中,得到针对该设备保护接地阻抗检测数值分别为0.125Ω、0.164Ω、0.141Ω和0.189Ω。

通过与之前检测数值对比可以发现,该类设备在保护接地阻抗的检测合格率由25%提高到了100%。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性维护工作,除颤仪在保护接地阻抗检测合格率得以提高。

4.总结

除颤仪作为急救设备更应当随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所以日常的维护及性能测试就显得尤其重要[5]。因此该类设备需要加强日常管理,加强科室使用操作人员的日常维护和设备维修人员定期预防性维护工作。对于检测结果合格的产品可正常使用,对于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设备需要停止使用,并立即联系工程师进行维修维护,以免造成医疗事故。该设备准确性要求较高,相比于其它医疗设备来说,设置为每半年进行一次预防性维护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设定预防性维护计划、执行预防性维护计划、检查流程和处理问题结果等这一个完整的周期,持续改进该设备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提高其安全管理,从而提高医疗质量。

【参考文献】

[1]许坤明.除颤监护仪质量调查报告[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5(02):3-5.

[2]吴洪仔.除颤监护仪的日常质控和维护[J].医疗装备.2017(09):60-61.

[3]戴姗姗,张振,杨莎.除颤监护仪的质量控制[J].医疗装备.2017(16):51-52.

[4]国家质检总局发布.JJF1149-2014心脏除颤器校准规范.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14.

[5]郭方达.飞利浦4735A除颤仪的维护保养和设备性能测试[J].医疗装备.2014(0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