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防治新生儿窒息致缺氧缺血性脑病120例的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多巴胺多巴酚丁胺防治新生儿窒息致缺氧缺血性脑病120例的观察

孟桂萍1郑萍2

孟桂萍1郑萍2

(1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新疆喀什844000)

(2新疆自治区喀什中心血站新疆喀什844000)

【中图分类号】R7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6-0283-01

【摘要】目的探讨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防治新生儿窒息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进一步提高HIE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科确诊的120例HIE患儿随机分成两组,两组均采用综合治疗,治疗组加用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用微量输液泵输入,与对照组比较其治疗前后所发生重度HIE和多脏器功能受损。结果对照组发生HIE18例,而治疗组发生HIE16例,两组HIE发生率比较治疗组的HI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0,P<0.05),重度HIE的发病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85,P<0.05)。结论多巴胺与多巴酚丁胺佐治重度HIE可增加心及脑灌流量,改善微循环,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使动脉血压升高。并可扩张肾血管,改善肾灌注促进肾功能恢复。这两种药药源广、价廉,在基层推广方便,可作为佐治HIE的主要药物之一。

【关键词】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新生儿常见疾病,是由于产前时或产后的各种病因引起,新生儿出生后无自主呼吸或者呼吸抑制而导致低氧血症和混合性酸中毒。新生儿窒息时缺氧缺血可导致脑、心、肝、肾等多器官损害,早期适当的干预治疗,可以减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发生。本文就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进行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1月~2010年1月,在我科住院的新生儿窒息120例其中维吾尔族101例,汉族19例,诊断与分度均符合新生儿窒息诊断及分度标准[1]。其中男71例,女49例,出生体重2850±205g。轻度窒息82例,重度窒息3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6例,其中轻度窒息53例,重度窒息23例。对照组44例,其中轻度窒息29例,重度窒息15例。两组病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HIE的诊断按1996年杭州新生儿会议上制定的诊断标准[2],均经头颅CT检查证实。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按常规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吸氧,纠正酸中毒并维持电解质平衡;维持血糖在正常高值等治疗措施。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多巴胺6mg/kg、多巴酚丁胺6mg/kg加入10%葡萄糖液50ml,用微量输注泵控制速度在2ml/h。另一路持续静注。疗程一般为3天,有并发症的延用到7天。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HIE的发生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发生HIE18例,治疗组发生HIE16例。两组HIE发生率比较,治疗组的HI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30,P<0.05),并且重度HIE的发生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χ2=3.85,P<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

3讨论

新生儿是围生医学发生率较高的严重病症,如处理不当或处理不及时,缺氧时间长,将影响全身脏器的正常功能,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缺氧,可造成终生行动不便和智力低下。当新生儿窒息初期,血液重新分配,肠、肾、皮肤、肌肉、肺血管收缩,心输出量和血压基本正常,保证了脑、心、肾上腺的血液供应。但这种代偿时间短暂,随着窒息持续,缺氧、酸中毒和低血糖等造成脑和心等重要脏器损伤,血压、心率下降,加重缺氧、酸中毒和器官损伤,形成恶性循环。新生儿窒息后72h内主要表现为脑血流量减少,缺血是脑损伤的主要改变,该类患者脑血流自动调节功能降低,呈“被动压力”调节。窒息是一个全身缺氧的病理过程,除脑损伤外,还可合并不同程度的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和肾功能损害。多巴胺、多巴酚丁胺为儿茶酚胺类药,多巴酚丁胺系合成的儿茶酚胺,它与多巴胺的区别是NH2上的一个H被C10H14O取代,它主要兴奋β1,其次是β2。多巴酚丁胺使心输出量增加的机制是通过正性肌力作用及其微弱的血管扩张作用(β2活性),多巴酚丁胺作用比多巴胺快。持续静滴多巴酚丁胺的突出作用是使心排血量增加。小剂量多巴胺其作用为兴奋β1受体,有扩张肾、脑、肺血管作用,扩张周围小血管,降低小血管阻力,从而改善重要器官的血流灌注,防止心、肾功能衰竭,保证充分的脑血流灌注,使脑组织的能量代谢得以改善,有利于脑神经细胞损伤的恢复。本观察中治疗组HIE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并且重度HIE发生率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新生儿窒息后,早期应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治疗,可以减轻脑损伤,减少并发症,阻止病情恶化,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44-449.

[2]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诊断依据和临床分度[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2):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