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混合式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借助混合式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彭艳艳

山东泰安市岱岳实验中学271000

摘要: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就是混合式教学。它把传统教学和现代教学结合起来,二者优势互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从而让课堂散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关键词:混合式教学打造高效课堂

“有效甚至高效的课堂”是我们教育实践者的不懈追求,那么如何借助混合式教学打造高效课堂呢?

一、教学理念的混合

现代教学理念提倡“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围着学生转,教为学服务,“以学论教”,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其实,两种教育理念应该有机结合。在平时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是学生初次接受的、难以理解的或者重难点,此时我们应该坚持传统教育理念,进行讲授教学;而有些内容浅显易懂,可以采用现代教学理念,放手给学生。两者的有机混合既注重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又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度,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学习方式的混合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却没有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单一、被动和陈旧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天处于被动应付、机械训练、简单重复之中,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被销蚀殆尽,这已经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新课程改革提倡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个体学习、接受学习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种多样,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等。任何一种学习方式都有它自身的优越性,但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等实际情况有机地融合各类学习方式,既要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也要适当加强合作学习;既要重视教师知识的传授指点,也要培养学生活动的发现探究;既要重视教师的统领性和权威性,也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三、教学手段的混合

我国教育主要受苏联教育模式影响,教师上课一般采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教学手段。由于其课堂容量小,形式单调,难免产生“少慢差费”的结果。后来,随着幻灯、电影、电视机、计算机等相继发明,并不断地在教学领域推广使用,这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供了基础。当今的教学手段越来越丰富,录音机、幻灯机、投影仪、交互式电子白板、PPT、Flash、微视频、几何画板等现代教学手段走进教室,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教师不可能仅仅依靠几种教学手段在教室包打天下,而应因材施法,合理地综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例如黑板的即时重现性较强,随写随看随擦,灵活方便;幻灯片操作简单,学生可打印可复制,可以弥补记笔记跟不上讲课进度的缺陷;微视频是学习碎片化时代的学习利器,它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教师。

四、学习场所的混合

从古至今,人们已经习惯于这样的教学,几十个学生坐在一间教室里,一名教师站在讲台上,他们聚在一起,抓住宝贵的45分钟去学习。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课程不断开发,学生的学习场所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出现了一种集传统和网络于一身的线上线下交互的混合式学习。学生白天不仅可以在教室参加与教师面对面的教学和辅导,而且放学后回家还可以进行在线学习。甚至,有些条件优越的学生可借助手机、平板等设备在休息室、云教室甚至草坪进行无缝学习。这种混合式教学以课堂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策划中心,再加上网络化学习,不仅意味着学习空间、时间极大的拓展,同时也为无处不在的学习创造了条件。

五、教学评价的混合

从当前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我们的评价体制过分偏重于考试的选拔功能,带有严重的“精英主义”“淘汰主义”倾向,致使评价目的、主体、方法、结果等均被扭曲,形成了封闭的、片面的、绝对的评价观。然而,课堂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和有效的手段,良好的评价体系可以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基于混合式的教学评价注重采用多元的评价体系,重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相结合、线上评价与线下评价相结合等。这种混合式的体系从学生出勤、平时作业、个人或小组学习的质量、成果展示、参与交流讨论的活跃度等多维度、全方位、动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总之,混合式教学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或理论,简单地说,是将整个教学中所涉及因素在各个方面和层次的相互“混合”。混合式教学不但能够充分提高课堂的趣味性,激励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还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效地打造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何克杭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03)。

[2]张其亮王爱春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4。

[3]吕世虎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