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师参与1例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3

临床药师参与1例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分析

杨小伟1宋春波1黄永辉1刘丛海2

(1大竹县人民医院四川达州635000)(2达州市中心医院四川达州635100)

【摘要】目的:临床药师通过对依据PK/PD理论参与一例重症肺炎患者治疗方案调整分析,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方法:临床药师在参与一例重症肺炎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依据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调整左氧氟沙星联用哌拉西林舒巴坦用法用量,达到了比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结果: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合理应用PK/PD理论制定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可以提高抗感染药物的应用水平。结论:临床药师将PK/PD理论合理运用于临床,能够提高临床有效地控制感染水平。

【关键词】PK/PD;抗菌药物;临床药师;重症肺炎

【中图分类号】R5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059-03

药物要发挥较好的治疗效果,必须在作用部位有适当的浓度。除给药剂量外,药物达到的浓度还取决于其吸收、分布、结合或在组织的局部蓄积,生物转化以及排泄等因素。自从Sheiner等提出PK/PD模型后[1-2],以PK/PD为基础的抗菌药物给药方案设计在临床的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将PK/PD的观点引入抗菌药物抗感染的治疗,能够使药物发挥其最优的抗菌效果,避免了细菌的耐药,促进了临床的合理用药。本文通过一例应用PK/PD理论设计的抗菌药物治疗病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病例资料及治疗经过

患者李某,男,27岁。因“发热4天,加重伴呼吸困难2天”于2016年4月1日入院。患者5天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最高体温达39.8℃,伴畏寒及寒战,自服退热药后体温可下降。2日前再次发热,体温最高达40.8℃,伴恶寒,咳嗽,咳痰,痰为黄色粘痰。在当地卫生院给予对症治疗后病情无缓解而入我院。入院后查血常规示,WBC:19.98×109/L,N%:88.6%,CRP:165.00mg/L,T:39.3℃,R:30次/分,P:1O8次/分,BP:118/78mmHg,肺部CT显示双肺团片状影片状融合,双肺布满湿罗音。肝肾功能无异常。诊断:重症肺炎。首先送痰标本培养,然后给予患者哌拉西林舒巴坦4.5givgttq12h,抗感染治疗,4月3日患者T:39.1℃,在其寒颤时抽血培养,WBC:17.55×109/L,N%:87.5%,P:88次/分,R:25次/分,痰培养(-)。加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0.2givgttq12h抗感染治疗,经过治疗患者体温和血象均有所下降(见表1)但仍然在高位波动,4月7日患者体温再次升高达40.4℃,血培养未检出致病菌,医生计划给予特殊级抗菌药物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进行治疗,请临床药师会诊,协助医生对抗菌药物治疗方案的调整。

2.临床药师会诊及建议

2.1临床药师会诊经过

患者入院后,体温一直在高位波动,痰培养与血培养均未找到病原菌,增加了治疗难度。医生结合我院所在地区的病原菌流行病学[3]及呼吸科常见的病原菌,考虑革兰阴性菌感染的可能性较大,遂经验采用哌拉西林舒巴坦加左氧氟沙星进行抗感染治疗。《热病》[4]等相关指南推荐,疑有需氧革兰阴性菌感染的住院肺炎患者,首选覆盖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类加呼吸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若不用氟喹诺酮,加用阿奇霉素。哌拉西林舒巴坦联合左氧氟沙星符合指南推荐,哌拉西林的抗菌谱覆盖了假单胞菌,对于产酶的细菌,使用加酶抑制剂也具有优势。左氧氟沙星为呼吸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其在肺部组织中浓度较高,对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亦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哌拉西林舒巴坦的用法用量为4.5givgttq12h,左氧氟沙星的用法用量为0.2givgttq12h,从PK/PD角度看,这两种药物用法均不符合药物代谢动力学,使得药物的抗菌能力大大减弱,达不到最佳的抗菌效果。故前期治疗方案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合理,但用法用量存在一定问题。

2.2临床药师建议

哌拉西林舒巴坦为时间依赖性且半衰期较短的抗菌药物[5-6],其抗菌作用的大小与在MIC值以上和细菌的接触时间密切相关,主要评价参数为T>MIC;左氧氟沙星为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7-8],其对细菌的抗菌作用主要取决于峰浓度,而与接触时间却不密切,评价杀菌作用的药动学参数主要是AUC/MIC和Cmax/MIC;该患者为青年男性,平时体健,肝肾功能正常。因此,临床药师建议,暂不调整抗菌药物的品种,根据PK/PD理论改变一下给药方式及用法用量。哌拉西林舒巴坦采用3givgttq8h,严格控制滴速,持续时间在3h以上,左氧氟沙星采用0.4givgttqd。同时密切观察患者凝血、肾脏功能以及是否出现相关药物不良反应,并建议行G试验,排除患者是否存在真菌感染的可能。

临床医生接受该建议,于4月8日开始采用哌拉西林舒巴坦3givgttq8h联用左氧氟沙星0.4givgttqd进行抗感染治疗。患者从4月10日起体温开始出现下降趋势,4月15日最高体温为38.4℃,WBC:10.01×109/L,CRP:5.0mg/L,R:20次/分,P:80次/分,听诊肺部无明显湿罗音。4月19日患者体温恢复正常在37.0℃左右波动,WBC:8.80×109/L,4月22日患者停抗菌药物,4月25日患者出院。出院时,患者肾功能正常,凝血时间稍微延长PT:16s(10.0~15.0),未出现其他药源性不良反应。

3.讨论

抗菌药物的疗效除了与其本身对细菌的抗菌活性外,还与给药方案的设计有密切关系。抗菌药物正确、合理的给药方案能够在治疗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PK(pharmacokinetics)即药物代谢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度与时间的关系。PD(pharmacodynamics)即药物效应动力学,指体内药物浓度与作用效应强度的关系。PK/PD的理论就是把PK与PD结合起来研究药物剂量相对应的时间-浓度-效应的关系,通过这个关系可以反映出药物-人体-细菌之间的关系,进而可以推断出抗菌药物对细菌的作用。PK/PD的主要参数为:①T>MIC,即血药浓度大于MIC的持续时间;②AUC/MIC,即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与MIC的比值;③Cmax/MIC,即抗菌药物血药峰浓度Cmax与MIC的比值;④PAE,即抗菌后效应,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一定时间后,药物浓度逐渐下降,降到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下,或药物全部排出以后,仍然对细菌的生长繁殖有抑制作用。根据PK/PD理论,抗菌药物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种,①浓度依赖性(伴有较长的持续杀菌效应);②时间依赖性(无持续杀菌效应);③时间依赖性(伴有中等的延长的持续杀菌效应)。

哌拉西林舒巴坦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抗生素复方制剂,于2005年仅在中国上市[9]。该药代谢半衰期为1h左右,评价其疗效的药动学参数主要为T>MIC,属于时间依赖性的抗菌药物。一般来讲,青霉素类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感染部位浓度超过MIC的持续时间,即%T>MIC为50%~60%时能够取得良好的杀菌效果,但是药物浓度在MIC的4倍以上时,即使增加药物剂量其杀菌作用也不会增强,反而增加细菌耐药机会。该患者开始的治疗方案4.5givgttq12h,药物峰浓度是足够高的,但是由于药物本身半衰期较短,给药时间间隔又太长,传统给药方案滴注时间往往又较短(30min左右),其抗菌作用是有限的[10],因此,治疗效果并不显著。经过临床药师会诊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了3givgttq8h延长静滴3h的治疗方案,增加了%T>MIC,达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采用这种治疗方案的时候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及凝血水平,以免出现药源性的不良反应,患者出院时凝血时间稍微延长,和长时间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是有一定关系的。

盐酸左氧氟沙星为典型的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评价杀菌作用的药动学参数主要是AUC/MIC和Cmax/MIC,该比值大小与药物治疗感染的疗效、细菌清除率和防止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认为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Cmax/MIC达8~10时,可以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可以减少细菌的耐药性。有资料指出[11],氟喹诺酮类治疗肺炎链球菌等引起的下呼吸道感染时,AUC/MIC达到25~63时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但如治疗严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时,AUC/MIC应为100~125和Cmax/MIC应大于8。在该例患者中,临床药师会诊前,临床医生采用左氧氟沙星0.2givgttq12h对患者进行抗感染治疗,这种给药方式使得左氧氟沙星的峰浓度大大减低,AUC/MIC与Cmax/MIC的比值均达不到有效的抗菌范围,患者的治疗效果并不明显。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和给药浓度有密切联系的,因此,在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护患者是否出现相关不良反应,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临床药师将PK/PD的理论具体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能够很好的协助临床医生优化抗感染的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在严重感染患者中的抗感染治疗水平,避免细菌耐药的产生,进而促进合理用药。通过该病例也要求临床药师们要随时关注相关的最新知识,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参与用药方案的调整,真正做到融入临床治疗团队中,得到医生、护士、患者的认可。

【参考文献】

[1]曾洁,王素军,等.PK-PD模型的研究进展.广东药学院学报[J],2012,28(4):461-466.

[2]熊旭东.PK/PD参数与抗菌药物的优化用药.抗感染药学[J],2012,9(1):11-13.

[3]赵思阳,邹立新,等.四川省细菌耐药监测网2012年川东地区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分析[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9(10):170-175.

[4]JayP.Sanford.桑福德抗微生物治疗指南.热病(43版)[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3,12:110.

[5]郭丽芬.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注射液药动学及临床应用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5):74-75.

[6]胡华.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制剂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1,27(10):797-801.

[7]叶英.左氧氟沙星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的药物动力学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3,18(6):661-669.

[8]郁继诚,张菁,等.注射用左氧氟沙星单剂及多剂药动学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0,10(3):176-182.

[9]李苌清,王霆.哌拉西林舒巴坦复方的临床应用及优势[J].中国当代医药,2010,11(17):18-22.

[10]顾鹏,邢茂,张恩娟.PK/PD理论在治疗多重耐药菌中的意义与作用[J].中国药房,2011,22(38):3616-3618.

[11]宋秀杰,刘又宁,等.抗菌药物防细菌耐药突变浓度理论及研究进展[J].药物评价研究,2010,33(1):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