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用药策略的研究周长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0-20
/ 2

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用药策略的研究周长艳

周长艳1王珊珊2

1.内蒙古海拉尔农牧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内蒙古呼伦贝尔市021000;2.呼伦贝尔生态产业技术研究院内蒙古呼伦贝尔市022150

摘要: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施药时机、用药策略、种薯处理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的最佳用药策略,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关键词: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用药策略

近年来,马铃薯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气候变暖和马铃薯区域化和规模化的发展导致了轮作周期缩短,品种抗病性下降,同时田间管理粗放,导致晚疫病发病率逐年增高,危害呈上升趋势,严重时亩减产达20%以上[1],染病的薯块收获后还易发生腐烂,严重影响着马铃薯产量、品质和商品率,成为发展马铃薯产业的一大制约因素。

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治措施,包括农业技术、抗病品种、化学农药等。农业技术的合理利用在防治马铃薯晚疫病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效果不明显。随着病原菌的群体结构发生变化,抗病品种的培育也演变的越来越困难。化学杀真菌剂一度成为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一项主要措施。本文围绕着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用药策略展开分析,并总结出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的最佳用药策略。

1化学防治马铃薯晚疫病药剂施用时机

原则上,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控可以采取触杀型杀菌剂进行保护性喷洒。一般来说,还没有任何药剂可以阻止晚疫病对马铃薯植株的侵染。杀真菌剂只能在病菌感染后进行系统灭杀[2]。选用何种杀真菌剂都要取决于当地环境条件。

触杀型杀真菌剂又称保护剂,在病原微生物接触植物或未浸入植物体之前,用药剂处理植物表面或周围环境,达到抑制病原孢子萌发或杀死萌发的病原孢子,以保护植物免受其害,常用药剂如波尔多液、硫酸铜、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内吸式杀真菌剂是在当病菌已经侵入到植株体内,触杀型杀真菌剂已经不能起作用的时候施用。内吸性杀菌剂能被植物叶、茎、根、种子吸收进入植物体内,经植物体液输导、扩散、存留或产生代谢物,可防治一些深入到植物体内或种子胚乳内病害,以保护作物不受病原物的浸染或对已感病的植物进行治疗,因此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如多菌灵、力克菌、绿亨2号、多霉清、霜疫清、噻菌铜、甲霜灵、乙磷铝、甲基托布津、敌克松、粉锈宁、甲霜铜、杀毒矾等。但是内吸式杀菌剂会促进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长;可能不利于马铃薯产量的形成。

另外,由于内吸剂在菌体内的作用点比较单一,病菌容易由遗传基因的突变而产生抗药性。为了避免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通常可选择适当的保护剂和内吸剂混合施用或轮换使用,这样可取长补短得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2针对感病品种的化学防治策略的研究

不抗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在防治时困难较大,马铃薯感病品种如果早期发现有少量晚疫病感染,要尽早进行喷药灭杀,喷药范围包括中心病株周围的健康植株。之后,喷一些治疗药物,因为肯定还有许多潜伏感染的植株。如果在相当多的植株上发现有一片或多片叶子有感染病斑,那么在潮湿气候下很可能会导致薯块感染。此时,要使用速效杀秧剂混合能高效灭杀孢子的杀真菌剂来进行杀秧处理。在马铃薯成熟阶段,要继续进行预防性喷药,并注意保护薯块避免染病。要确保使用的化学药剂能够同时保护新形成的薯块[3]。如果此时发现田间已经有晚疫病的侵染,要继续喷洒能够阻止卵孢子形成的药剂。否则,在贮藏期间的损失会大大增加。

齐苗后即开始使用杀菌剂,每隔7~14天交替使用内吸式杀菌剂和触杀型杀菌剂一次。在降雨量在800mm以上,气温在10~24℃的气候条件下,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应先使用内吸式杀真菌剂。在降雨量在800mm以下或周累计降雨量在30mm以下,气温在10℃以下的气候条件下,可以先使用触杀型杀真菌剂来预防晚疫病的发生。一个生长季节中,内吸式杀菌剂的使用次数最好不要超过三次;而且在收获之前20天不能使用内吸式杀菌剂。因为内吸式杀菌剂不利于马铃薯产量的形成。

3针对抗病品种的化学防治策略研究

不同马铃薯品种对于晚疫病的抗性差异很大,这种差异在植株抗性和薯块抗性上都有所体现。至今尚未有对晚疫病有完全抗性的马铃薯品种[4]。对于有部分抗性的品种,晚疫病的流行比在感病品种中要慢得多。马铃薯育种者或种薯交易商会提供品种的植株抗性及薯块抗性方面的相关信息。

在马铃薯田出现晚疫病症状后,必须及时进行化学防治,第一次喷施的杀菌剂选择内吸式杀菌剂为最好,杀死植株内部的病菌。但植株表面可能还存在不断形成新的孢子囊,因此第二次喷施应选择触杀型杀菌剂;此后,再选择内吸式杀菌剂和触杀型杀菌剂交替喷施。如果至植株开花时,马铃薯田尚未发生晚疫病,则选择喷施触杀型杀菌剂就可以较好的预防晚疫病的发生与传播。在具体实施时还需考虑:

喷施方法。选用合适的喷雾器,并力求使药剂能均匀地完全覆盖植株的地上部分,尤其是植株基部叶片的上下两面。

药剂混合施用。单纯的使用触杀型杀真菌剂或者内吸型杀真菌剂都不是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最好选择,交替使用触杀型杀真菌剂与内吸型杀真菌剂既可以杀灭植株表面的病原菌又可以杀死已经侵入植株体内的病原菌,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理想的混合防治方法是将苯基酰胺类或乙磷铝与其它类型的杀菌剂混合起来使用。

4种薯药剂处理防治晚疫病的策略研究

晚疫病感染风险从马铃薯发育早期就开始,此时要选用系统灭杀型杀菌剂。田块中带菌种薯感染正常薯块,随着薯块的发育,只要田间没有发现晚疫病病原菌,使用触杀型杀真菌剂就足够了。如果发现有晚疫病病原,交替使用触杀型和内吸型杀真菌剂更好。如果已经有晚疫病发生,要选择能够保护块茎的杀真菌剂进行防控。要确保使用的化学药剂能够同时保护新形成的薯块。另外,还要要继续喷洒能够阻止卵孢子形成的药剂。防止病害继续蔓延。

带菌种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部分都不能萌发,只有少量可以发展为中心病株,在播种前用杀菌剂进行芽块浸种,可以有效降低块茎发病几率[5]。曾经有人报道用多菌灵拌种,与对照相比基本无差别,增加种植成本却不具有防病价值。但有试验证明,结合中耕根施苯基酰胺类药剂,对叶片及茎秆的防治效果可达93.22%,薯块防治效果可达98.7%。Dowelson报道应用安克、克露、多菌灵和百菌清处理种薯,可以促使马铃薯提早出苗,且苗齐、苗壮,在以后各生育时期各处理比对照长势较旺[6]。在种薯生产田中喷施几次矿物油来阻止病毒通过蚜虫在植株间传播。大多数杀真菌剂可以与矿物油混合使用。另外,土壤中存活的晚疫病孢子可以通过收获时造成的伤口侵入薯块中,在收获时要确保块茎表表皮成熟,土壤干燥,并避免收获时造成薯皮损伤。

结束语:

本通过对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施药时机、用药策略、种薯处理三方面进行讨论分析,总结出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的最佳用药策略,为指导马铃薯实现高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科学防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徐明珍,胡群宝.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方法[J].云南农业科技,1998,5:44-47.

[2]李汝刚,伍宁丰,范云六,等.马铃薯抗晚疫病研究进展[J].马铃薯杂志,1997,4(11):243-250.

[3]张志明,马铃薯晚疫病的研究进展与综合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2002,22(5):38-39.

[4]王利亚,孙茂林,杨艳丽等.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区域性流行学的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10,(4):50-51.

[5]李灿辉,杨文洪,龙维彪,等.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的理论基础及防治策略[A].中国作物学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4:12-130.

[6]从心黎,李灿辉,陈善娜,等.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农药应用概述[J].农药,2005,44(5):198-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