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补偿机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0-20
/ 2

桂林旅游系统可持续发展补偿机制探讨

杨娟娟

杨娟娟

(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旅游管理系,广西桂林541004)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1)10-0276-01

摘要:环境一直是各种形式旅游的依托。旅游从环境中获益,同时环境从旅游发展中受到保护,即环境也应从旅游的开展中获益。基于这种认识,根据旅游系统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桂林旅游发展的各要素,构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模型,分析旅游与地域内其他子系统的补偿机制,实现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旅游系统;补偿机制

旅游从高质量的环境中获益,同时环境因其具有旅游价值而受到保护,即环境从旅游的开展中获益。人们在不断地寻求不破坏环境又可以满足游客休闲要求,并能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措施与途径。目前,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保护环境,缓解地方矛盾的主要手段,被逐渐应用到各个领域。本文探讨了桂林地区旅游业发展对地域内其他子系统的补偿机制,以促进旅游与环境的健康运行,实现桂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桂林旅游发展的相关要素

在分析一个地域的旅游系统时,应将现代资源观将旅游看作是一个地域系统的一个部分,从中找出培育旅游系统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旅游发展必须致力于创造需求系统、引力系统、支持系统、中介系统等的整体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我们以桂林旅游系统为例,研究旅游系统与地域内各系统的互动关系,构建旅游系统对地域内子系统的补偿机制,以实现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

(一)作为桂林旅游系统支撑的环境系统。

桂林旅游资源数量多、景区广、地域组合好。由市区和灵川构成的城市旅游板块,以阳朔为中心,荔浦、恭城、平乐组成的南片旅游板块和以兴安为中心,龙胜、资源、全州、灌阳组成的北片旅游板块,形成了漓江、百里小康生态文明长廊两条黄金旅游带,构筑了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民俗风情等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二)桂林旅游地域需求系统状况。

桂林入境客源市场以港澳台、东南亚和欧美市场为主,其次是日本和韩国市场;国内市场以广西、广东、湖南为主,其次是福建、湖北、北京、长江三角洲、华北和东北市场。据最新统计,2009年实现旅游收入126.9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59%。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98.08亿元,同比增长32.92%;海外旅游收入28.84亿元,同比增长8.88%[1]。可以看出,桂林的旅游需求是非常旺盛的。

(三)桂林旅游产品系统。

桂林旅游产品和游线组合已发生明显的变化,以观光旅游为主,兼有多种游览方式的旅游名城形象更加深入人心:1.初步开发了以“三山二洞一条江”龙头产品的观光产品系列;2.开发和修整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初步形成了以古人类遗址、古建筑,融民俗风情、田园乡村风光于一体的历史文化产品3.逐步开发了兴安秦堤、资源资江、龙胜温泉和花坪原始森林等大桂林旅游景区(点)。

(四)桂林旅游地域系统的中介系统。

目前,桂林市共拥有旅游涉外饭店26家,普通旅馆430多家,旅行社8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8家。各种外语及普通话导游7300余名,其他如旅游购物、娱乐、医疗等服务性企业70多家,初步形成了融招徕、接待、游览、购物、住宿、文娱为一体的多功能、多层次的旅游接待服务体系[2]。景区和休闲购物企业协会在册的企业有85家,其中国家5A级景区2处、4A级景区13处、3A级景区8处、7处旅游景区点通过ISO14001国家标准体系认证,桂林3A以上景区(点)数量居全国同类城市之首。

二、影响桂林旅游系统发展的关键问题

在需求系统和中介系统推动与支持下,桂林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由于旅游系统对环境系统的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出现了一些危机桂林旅游发展的严重隐患。

(一)旅游系统补偿环境系统机制缺乏,旅游景观维护力减弱。

随着桂林旅游业的发展,桂林越来越多的封闭地区向外开发,本体的山体、水域、村寨等衍生出更富有活力的旅游经济,山水、民俗民风仍然是旅游经济运行机制的主要推动力,以山水、民族风情为核心资源的在旅游经济发展也成为当地人经营旅游的拉动外力。事实上,旅游业在解决当地剩余劳动力、拓展当地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当地单一经济结构的同时,也争夺了部分原本应投入当地的资源。由于当地旅游系统缺少对环境补偿机制,导致对当地旅游景观维护力减弱、审美质量下降,危及当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旅游系统补偿文化系统的机制缺乏,旅游文化资源利用程度不足。

旅游离不开文化,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要靠文化来支撑;尤其是需要现代文化的支撑。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桂林以更开放、更包容的胸怀来吸纳更多现代文化的元素,同时挖掘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但是,桂林旅游系统中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并不完全。多数游客体会不到桂林悠久的历史,古迹、古建筑所蕴含的文化渊源,桂林人民深厚的感情和人文底蕴。由于当地居民自身对民俗旅游活动的组织能力有限,开发商停留在低成本快速地实现经济效益上,导致文化旅游资源到不到充分挖掘。功利主义观念侵蚀朴素健康的民俗文化,导致桂林文化系统方面存在严重危机。

(三)旅游系统补偿社会系统机制缺乏,环境系统支持力不足。

旅游的介入,使得很多原本封闭的以农业经济为生产组织方式的社区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旅游系统缺乏对社会系统的补偿机制,当地村民缺少旅游经营管理运作的知识和经验,旅游服务卫生、服务安全意识等旅游业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偏低,导致环境系统对旅游系统支持力不足。

三、桂林旅游可持续发展补偿机制的建立

(一)旅游发展对环境系统的补偿。

桂林特色鲜明的民俗旅游资源与质量高的山水生态旅游资源动静互补,利用民俗旅游资源的空间可移动性,将山水生态景观作为底蕴处理,在生态良好的地段推出“形”、“神”、兼备的生态民俗旅游,更多地表现少数民俗文化,展示民族地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观、人与山水浑然一体的生态景象。

旅游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对生产系统进行经济补偿包含三个方面:社区居民对土地使用权的资产收益;在景区居住的村民所应得的景观维护补贴;公共事业部分的储备金用于景区内旅游资源的公共开支。

(二)旅游发展对文化系统的补偿。

旅游发展对文化的反馈作用除了通过资源补偿,提高村民对旅游文化产品生产的积极性外,还应包括通过旅游发展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在文化的利用中寻找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出路。通过旅游发展使文化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唤醒村民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的认识和觉悟,自觉地去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三)旅游发展对社会系统的补偿。

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域系统的组成要素之一。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是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旅游业的发展要对当地的社会系统进行补偿。一方面,吸纳当地居民参与旅游业经营并注意对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自觉保护,另一方面,鼓励桂林人民利用桂林亚热带良好的湿热气候发展杨枝花卉、药材、土特产品等项目,提高生活水平。通过发展旅游推动桂林地区经济的发展,实现消除贫困、改善卫生医疗条件、提高人口素质、完善基础生活设施,旅游经济增长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的发展。通过旅游业的强大关联作用,带动景区地区其他中介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桂林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

参考文献:

[1]佚名.2009年桂林旅游统计[DB/OL].中国城市发展网http://www.chinacity.org.cn,2010,12,17搜索.

[2]凌世君,阳耀民.桂林旅游服务业发展思路及对策[EB/OL].中国旅游智网http://www.dxsheng.com,2010,12,18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