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分析与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2-12
/ 2

我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分析与研究

仝海霞

仝海霞TONGHai-xia(首钢工学院,北京100000)(ShougangInstituteofTechnology,Beijing100000,China)

摘要院本文将校企合作方式归纳为以下三种:人脉式、行政协调式与契约式,具体实施模式有导师制、订单班与校企共建三种。总结了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合作方式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实施模式上采用“局部突破、深入推进”;课程体系上,注重系统化建设,注重体现职业能力;管理上,注重规范管理,实现三方共赢。

Abstract:Thispapercategorizesth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ntothreetypes,namelyrelationshipnetworktype,administrativecoordinationtypeandcontracttype.Forconcreteimplementationtherearethreemodesoftutorialtype,orderplacementtypeandschoolenterpriseco-buildingtype.Whilethesuccessfulexperienceofthe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issummarizedasfollows:persifiedcooperationmodes,implementationmodeof"partialbreakthroughandpromotion",systematiccoursedesignandfocusingonoccupationalskills,andnormalizedmanagementtorealizetriple-winning.关键词院校企合作;合作方式;分析;研究Keywords:school-enterprisecooperation;cooperationmode;analysis;research中图分类号院G642.0文献标识码院A文章编号院1006-4311(2014)06-0262-020

引言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进行人才培养的一种重要模式,通过校企合作,能够有效改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的局面,满足企业对职业化人才的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校企合作往往很难推进。要确保校企合作有效运作,需要解决深层矛盾,借鉴成功案例的经验,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1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的基本内涵是产学合作,在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过程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利用学校与行业(企业)不同的资源与环境,把课内教学与直接获取实践经验和岗位能力的生产现场相结合的办学模式。发挥各自的优势,使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能够做到“适应岗位快、领悟能力强、发展后劲足”。

2校企合作的现实需求校企合作,有着强烈的现实需求。从宏观层面分析,需求有三:淤企业对高素质一线人才的需求。工业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企业对具备专业动手能力及信息化操作手段的高素质一线人才需求加大;于职业教育的职业化需求。当前职业教育不断改革,其职业化目标要求其知识更新跟上企业的发展,适应生产流程与节奏,提供真正的职业化教育。盂高职院校高技能目标的要求。

高技能目标要求高职培养出的人才充分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具有高技能的实操能力,满足企业的需求。从微观层面分析,需求有三:淤高职院校课程建设需求。高职院校课程实践资源要形成系统化,需要在学科设置、校内实训基地与企业实训基地三者有机结合,并建设一支既能够教授高职课程又能引导学生进行实操的“双师”队伍。于建立职业化评价体系的专业建设需求。专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建立在对职业化课程与人才的科学评价,并且其客观评价结果及评价体系能够得到用人企业的认可。盂就业与就业导向的要求。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期望高职院校提供的人才能够快速上岗,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人力使用效率。

3我国校企合作方式与具体实施模式归纳由于宏观与微观层面的需求,校企合作近年来在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虽然存在政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操作层面有着种种困难等原因,但国内校企合作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形成了我国独有的合作方式与实施模式。

3.1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式的种类及优劣分析综合我国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实践,校企合作的机制可以分为以下三类:淤人脉式合作。通过企业与学校高层间的人脉关系,解决企业人才短缺与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双方的问题。于行政协调式合作。政府主导或企业投资办学等形式,由上级部门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主导与协调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合作;盂契约式合作。通过合同,明确划分校企合作的双方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风险与利益,形成一种较为稳定的合作模式。上述三种合作机制中人脉式合作操作简单、合作效果好,但稳固性差,可借鉴性差;行政协调式合作具有强制性,企业是直接受益者,但效果一般,缺乏保障;契约式合作以合同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双方管理,充分体现双方利益诉求,但操作复杂,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在契约期内关系稳定,契约期后需要看双方合作的效果,该方式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2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实施模式的种类及优劣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淤导师制合作模式。高职院校聘请企业的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进入教学过程,担任学生的导师使学生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与实用性。于订单式合作模式。由企业提出专业培养模式和要求,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来组织实施教学,使招生与招工同步,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实现毕业生“零距离”就业。盂校企共建式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充分将学校资源与企业资源相结合,将学校建成企业的人才培养基地,将企业建设成专业教学资源来源基地。上述三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从合作深度上是递进的,能够不同程度的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促进了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了行业和企业的用人需要;三种校企模式的合作难度也是递进的,导师制在操作层面上易于实践,但主要是学校与企业个人发生关系,企业参与很少;订单式合作模式由企业为主导,学校处于被动地位,专业面较窄,教学过程受企业制约性较大;校企共建是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但是受国内宏观政策与微观环境的影响,实施起来难度大,我国真正形成校企共建的高职院校很少。

4我国校企合作成功的经验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上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综合考察与查阅国内多个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资料基础上,进一步将成功的案例与失败的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成功的校企合作具有以下三个特点:4.1在合作方式上呈现多样化特点,在实施模式上采用“局部突破、不断深化”成功的校企合作在合作方式上,采用的往往是人脉式、行政协调式、契约式多种方式交叉运作,呈现多样化特点,从而找到适合的合作伙伴、合作方式与实施模式;在实施模式上,往往开始不求大、求全、求快,多采用导师制、订单式、单个专业合作等小规模的探索;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对于学校来说,不局限与一个企业合作,对于企业来说,不局限与一个学校合作,往往是一对多的模式。在寻求局部突破后,总结经验,推广运用,深入推进,最终实现契约式的校企共建,建立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4.2在课程体系建设上,注重系统化设计,注重职业能力的体现校企合作课程体系既要体现学校教学的规律同时要注重企业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特别是要适应企业生产流程的需求。成功的校企合作目前从上课地点简单可以划分为学校授课与企业实训两个部分。为了体现职业能力的全程融入,在学校授课时,在学习理论时,要注意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在企业培训时,锻炼学生实操能力的同时,要提示学生注意利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训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另外在课程体系系统化建设时,注重“双师”队伍的培养,锻炼一支既能当“讲师”授课又能当“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实训,从而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真正体现系统化设计,确保校企合作的切实推进。

4.3在管理上,规范过程管理,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成功的校企合作往往建立于双方的规范管理,严格按照双方契约或约定办事,有一套解决问题的流程规范,在人员派驻、遵守规章制度、处理矛盾上能够严格管理;对于合作项目,有着明确的时间、场地、人员、成果的约定。通过规范的管理,使学校能够深入企业生产流程,锻炼师资队伍;使企业在生产流程与节奏不被打乱的前提下,得到经济性的人力资源,发现企业所需的职业化一线人才,获得学校提供的校内教学场地与专业帮助,来解决生产问题与提高企业员工素质;使学生锻炼动手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熟悉企业的生产流程和节奏,实现提前“就业”,一毕业就成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职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院[1]王大任,刘玉东.五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D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郑开敏.中职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23).[3]朱春辉.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