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课程下关注学生的有效课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课例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构建新课程下关注学生的有效课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课例分析

陈志刚

贵州省贵阳市第三十九中学陈婷

时值首届南明之春“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常态课研究评比”活动的进行,观摩了一节《质量守恒定律》参赛课,对构建关注学生的有效课堂感受颇深,现分析如下。

教学过程:

师:(复习提问)C、S、Fe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及生成产物?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前后的质量关系有哪些?

学生:(思考)

教师演示“白磷的燃烧”实验(由于药品的用量不好控制,实验中有物质外逸)

学生演示:CuSO4溶液与NaOH溶液反应

学生:参与实验、观察叙述实验现象。

小节:反应物质量等于生成物质量。

师:引导学生理解定律。

学生:完成巩固小练习。

师:引导学生对定律的理解,掌握重点。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生:实验探究Na2CO3固体与稀盐酸反应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7分钟,11组中有5组完成)叙述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对比结果:2个组的结果反应前后质量相等,3个组的结果反应前后质量不等。

师:原理Na2CO3+HCl→NaCl+H2O+CO2↑

问:1.为什么不平?2.如何改进?

问:白磷燃烧实验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分析)

师:为什么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会不变呢?

生:原子守恒。

播放多媒体:水分子分裂为原子,形成分子的模拟动画。

生:思考、讨论、总结(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记录重要笔记。

思考: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氧化镁的质量比原来镁的质量增加了,这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吗?

学生:(有争论)

师: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总结本节课内容,教师补充。

课例评析:

这是一节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给人新的感受。少些“形式”,多了些“实效”;少些“表演痕迹”,多了些“常态传授”。本课突出了学科特色,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关注他们的学习感受;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从而获取知识、方法,实现有效课堂。

一、有效课堂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课堂

本课中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的学习伙伴。抛弃了说教的形式,课堂中学生是主体。四十五分钟,无不体现了“眼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思想。有教师演示学生讲述共同实验,也有小组个人参与实验,让每一个学生无论水平高低都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和学习的信心。

从教学的环节及时间分配来看:复习引入到提出假设5分钟,教师和学生演示实验共用16分钟,学生对定律的理解及小练习8分钟,学生小组实验10分钟,巩固总结练习6分钟。突出了教学重点,活动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兴趣盎然、积极讨论、敢于质疑、学会倾听、乐于展示……让他们实在实在在的有所收获,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被动到主动,由不能到能,这样的课才是有效的课。

二、有效课堂是关注学生感受的课堂

“关注学生”——不仅是关注他们学到了知识,更是让他们学会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增加了学习的兴趣,体验了同伴合作,提高了交流能力。从教学的设计来看,教师考虑了学生已具有的认知和能力水平,让他们学会科学的探究方法:即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构建,也掌握了科学学习方法。从教学的层次来看,由发现问题到探究解决问题,由表象到本质,由直观判断到深层思考,由概念理论理解到实际应用。这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接受水平,让知识的获取水到渠成。

由本节课引起的两点思考:

第一、本课是由教师直接提出问题,学生再推测几种可能性。若改为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情景引入,如用10吨的碳完全燃烧生成多少吨的二氧化碳?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再提出假设,或许会更自然、顺理成章。

第二、引入新课时,复习天平的使用,并让学生上台演示,还有白磷燃烧的实验演示所花时间稍长,导致课堂的节奏前松后紧。学生小组实验的时间稍短,11个小组只有5组完成。可考虑将演示复习改为学生口述。同时完成的5个组的实验结果有“两组相等”“三组不相等”,因为有气体的外逸,应该不相等。对于学生做出反应前后总质量相等,没有做分析探讨,否则会有一次不错的即兴探究活动。

构建关注学生的有效课堂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实现了有效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投入、喜欢、享受课堂,有所收获。相信每位教师若都能精心设计每节课、关注学生、敢于反思,化学课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课堂会焕发新的活力与生命,由低效到有效,成为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