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校园暴力,构建“绿色校园”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0-20
/ 2

抵制校园暴力,构建“绿色校园”

窦全东

青海省西宁市五一学校810006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频频发生在各级各类的学校中,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表现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因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校园暴力有多样化、组织化的特点。这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来自社会的、学校的和家庭的影响,因此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危害。

关键词:校园暴力生命教育策略探究

一、法制教育应从小做起、融入到生活中

1.父母应当履行管教的责任。在和孩子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通过生活细节、生活常识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法制、道德、诚信和责任教育。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让孩子明白所有人的行为是有法律和道德底线的,触碰了底线是会对他人造成伤害、会产生不良后果并要承担责任的,更要教会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切不可事事包办。

2.学校也应当切实开展法制教育,通过现实生动的案例引导老师、学生知法、懂法、守法。

3.社会其他组织包括司法机构、社区、电视、网络媒体也应当开设法制教育专栏,将法制教育融入未成年人喜欢的社会活动中以及影视、书籍、游戏、卡通漫画等载体中,让孩子在生活中自觉地习得法律知识,懂得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尊重他人的合法权益。

二、完善监督、监管及惩戒机制

针对父母、其他监护人及学校的监管不力、相关部门监督不到位等问题,应当通过完善法律法规敦促相关人员切实负起责任,尤其是父母、其他监护人、学校因管教有严重过错而导致未成年人身心遭受摧残的,应当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孩子的不良行为往往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这期间父母、老师错误的教育方法以及互相推卸责任、放任不管的做法难辞其咎。特别是对那些“劣迹斑斑”的孩子,一些父母、老师不是主动寻求教育专家、社会机构的帮助,而是以“管不了”为由放之任之,一旦这些孩子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他们又相互推诿、互不担责。因此,有必要设置专门的举报通道、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加强对监护人的履责监督。

三、开设父母课堂,提高父母的教育技能

当前校园暴力事件中留守孩子居多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有些孩子虽然生活在父母身边但却成了“隐型留守”,亲子间极少沟通;有的是“只管生不管教”;有的是教育方法不当令孩子排斥和逃离;有的是包办、包庇过多让孩子无所忌惮养成骄横跋扈的个性,导致许多父母在孩子无法管教以后方知悔之晚矣。由此可见,不少父母是不合格的,他们中有些人是在没有任何养育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没有思想准备的情况下被动地当了父母,有些人在生计的压力下忘却了孩子的精神需要,又在孩子屡犯大错后又求助无门,归根结蒂,他们缺少父母课堂、缺少教育支持。因此建议开设父母课堂、亲子课堂,将这类课堂进修作为为人父母的必修课,并纳入到子女的入学管理中去,由学校实施监督。

四、建设减少校园暴力的支持性环境

比如对校园暴力做到“零容忍”,建立民众举报机制;针对留守未成年人,可通过适当生活补贴、降低学费标准,使其获得与城市孩子同等教育权利的方式鼓励父母与留守学生一起居住;建设未成年人犯罪预警机制及救助机制,支持预防校园暴力在内的未成年人犯罪研究,还可设立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日;加强文化建设与管理,网络、广播、电影、电视、戏剧节目,出版物不得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内容;在校园及周边地区设立网络监控报警系统。

五、多途径展开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不仅包括对生命存在的关注,还包括对生命价值的探寻。意在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与自我对话、与人对话、与世界对话。现在的学生普遍课业压力较重,结合生命教育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进行渗透。除了我们比较熟知的途径,如专题讲座、主题活动等,笔者认为通过学科教学间渗透可以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比如音乐、美术课程,中学生通过艺术审美感受生命的美感,在欣赏与创造的过程中去理解、去感受艺术气息与我们生命的节奏的协调与美妙。课外活动也是开展生命教育的好方式,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的经验和体会,可以用第二课堂的形式来呈现,随机并且开放性,强可以灵活的帮助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还可以通过网络等途径与这些方式相互补充,多样化、多途径开展生命教育,为生命教育实效最优化提供条件。此外丰富校园文化也能促进生命教育的实效,通过大力倡导师生互尊、同学互爱,形成人与人和谐共处的良好氛围。这样大家都能够形成这样的认识:相互尊重,相互友爱,反对校园暴力。

总之,校园暴力给个人、学校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只有通过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部门一齐协作,深入分析形成农村中学校园暴力的原因,研究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和解决措施,加强生命教育,共同抵制校园暴力,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和谐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宋雁慧关于校园暴力旁观者的研究综述.中国青年研究,2014,(03)。

[2]任锐中小学学生欺辱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对策.教学与管理,2015,(28)。

[3]李豫黔未成年人犯罪现状及预防重新犯罪对策.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20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