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4-14
/ 1

探究式教学在物理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

马晓军

马晓军(海北州第二高级中学青海海北812200)

中图分类号:G628.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691(2019)04-0151-01

物理课堂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在物理新课程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成为教学的焦点。探究式教学主要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的实际认知规律,能使课堂教学焕然一新、充满活力,能破除"自我中心",促使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探究中"自我发展"。爱因斯坦曾经说过:"结论几乎总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读者体会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理解全部情况。"这句话深刻的点破了现代基础教育的要害,传统的传授式、填鸭式教学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因此,新时代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淡化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

一、新课程物理探究式教学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对对物理规律的探究。

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就是探究,通过探究的方式去发现认识人们尚未认识的科学事物及其规律。初中阶段的学生学习物理就是需要了解规律和结论的发现和形成过程,掌握一定的探究科学的方法。对物理规律的探究可根据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规律的总结——对实验的评价和讨论的过程进行。如电学实验中研究导体中电流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应先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猜想或假设电流与电压和电阻的关系,再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并提出实验的方案,在以学生小组实验进行探究,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论证,再进行讨论交流评价,最后得出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的规律。

2、对开放性问题的探究。

针对开发性问题的探究一般采用问题性、实践性、变通性、主体性、独特性为特点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可通过实验——原理——问题——发散——创新——分析---评价的过程进行探究,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层面进行分析,在求知中产生创新和突破。

3、对物理与其他学科的渗透的探究。

注重物理与其他学科的互相渗透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破单科单一教学模式,建立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和谐发展的现代意识,可以通过问题——观察——重组——分析——综合的过程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二、探究式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地位的转换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并是权威人士,因为老师对学生所要学习的知识和目标早已知晓,对教师而言这些知识是非常简单容易的,但却对学生而言他们作为初学者,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很容易被老师忽略,这就使得教师和学生有同样的困难感受,这种师生之间对困难的不同的认识和心态往往给学生对学习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新现代教育教学中,课程教材的设计主要是以探究式学习为主,为了避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差异,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共同去探究共同去接受新知识,因此教师要有与学生同样的渴求知识的欲望心理,和学生一起参与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当成他们中的一份子、一名初学者,换位到与学生在同一起点同一水平线上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体验并分享科学探究的过程。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要求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者变为学生知识学习的参与者。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根据教材照本宣科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的过程中,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分析学生做笔记,教与学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的关系,没有课堂的中的和谐和分享是枯燥乏味的。

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和指导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教师要能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思路的构思,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主动地获取知识,在学生得到结论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析和总结,最后教师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因此,在探究式教学中,还要求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指导者。

在教学中要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

三、对探究式教学的思考和总结

探究式教学改变了以往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或模式,作为新世纪的教师,我接受了以诱导为主、课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为辅,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同时伴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方式也发生的很大的变化。即变被动接受为积极探究;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封闭、静态的讲授过程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开放式动态教学;变学生呆板消极的学习行为为主动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灵活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信心、主动精神明显增强,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在讨论交流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