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市辖区(部分)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5-15
/ 1

济南市市辖区(部分)中小学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

田萌

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海学校

武术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融哲学、美学、医学、军事、宗教、伦理、心理等为一体,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武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历了几千年的积累、丰富和发展,对人类尤其是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均衡发展以及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人才的教育机构,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方面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任。近几年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身体素质下降,多种疾病年轻化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等健康问题,如何通过体育教育来促进青少年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成为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目前武术标准化以及大武术观的指导下,国家武术研究院与教育部体卫艺司联手,组织专家编创了中小学武术系列健身操,要求"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为了解决武术进校园问题,国家武术研究院在全国各省、市、县三级行政首府所在地辖区内各选三所中小学校,进行了武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完成了《关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研究》课题。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创编原则,在教育部体卫艺司的指导下,编制了段位制段级技术标准与大中小学各阶段武术教学内容相统一的《中国武术段位制系列教程》。

作为山东省的省会城市,济南市的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是山东省中小学体育教育情况的一个缩影,在国家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时隔七年,为更深入了解济南市市辖区中小学武术课开展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拓宽利用武术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本人对其进行了调整后的后续调查,本研究以济南市市辖区(市中区、历下区、天桥区、槐荫区、历城区、高新区、长清区)部分中小学的在校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及学校领导为调查对象,以济南市市辖区中小学武术教学的现状及发展对策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资料法、文献综述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武术在济南市中小学的开展情况很不乐观,济南市市辖区有80%左右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学校武术教育缺乏系统性,教师的教学内容比较杂乱,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存在偏差;中小学传统文化的开展在全国范围内都缺乏学习氛围,从而使得武术进入中小学的目的不明确,在武术礼仪和武德教育方面非常欠缺,没有突出武术与其它体育课程的特殊性,没有充分发挥武术的价值功能;教育部门忽视了对政策颁布后其完成情况的交流与监督,对课程的安排、教学计划完成情况等都没有做到及时的监督管理;教师的业务培训及各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有所欠缺,要改革武术教学,首先要从教师抓起。

为解决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中小学应认真落实《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的要求,以学习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将武术列为中小学必修内容,在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将武术课程从体育课中单列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将武术纳入校园文化中;明确武术课程武德、技能和理论三部分的教学内容,选用合理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建立并完善武术教学评价体系,全面而准确的向中小学生诠释武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国优秀民族文化;教育部门要设立系统严密的课程责任制监管模式实施监管部门,健全相应的监督机制和监管职能,学校自我监督和社会监督双管齐下,以立法的形式保障武术在中小学教育中的地位。同时,要健全相应的奖罚制度,将武术的教学与竞赛成果与学校的考评挂钩,提高学校对武术课的重视程度,形成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的良好态势。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制度,提高济南市市辖区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武术专业水平。以期对今后济南市市辖区中小学武术教学发展提供参考,为弘扬传统文化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