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建筑中亭的景与情刘信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3

论园林建筑中亭的景与情刘信材

刘信材

广东思成园林建筑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广东江门529000

摘要:亭作为我国园林中的重要建筑之一,是城市风景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也蕴含着不同的艺术和思想文化。研究亭的景与情,对于指导当前传统城市风景的保护与创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亭的历史演变、形态、材料、布局、情感几方面进行论述,希望为当前风景园林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园林建筑;亭;风景;情

亭是我国历史悠久、精巧细致的小型建筑物。亭不仅具有供人休息、遮阴、避雨等功能,还在园林中起到趣味中心、点缀、补白、主体建筑的陪衬、与廊墙结合构景以及以点联面控制环境的作用,可以说是画龙点睛了。亭的形态、材料、布局是构成亭的外在物质形态因素之一,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面将对此展开详细的探讨:

1.亭的历史演变

亭子的历史十分悠久,伴随其形态和功能发生着变化。《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史料记载最早的亭在周期,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吏。战国时始在邻接他国处设亭,置亭长,任防御之责。秦汉时期乡村每十里设一亭。汉高祖刘邦在秦时曾任“泗水亭长”。魏晋南北朝时期,代替亭制的是驿,也成为亭作为歇息观景功能的开始。著名的兰亭聚会,就是以亭为媒,促成了这次在江南风光秀丽的兰渚山麓兰溪江畔,观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文化活动。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中筑亭已成风气,如长安城东南大明宫太液池建有太液亭、兴广宫龙池中心建有沉香亭。宋代更盛,在《营造法式》中详细记载了多种亭的形式和建造技术,同时,亭子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中。此后,亭建筑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亭子成为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全园因亭而活。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对亭有极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阐述了亭在园林中的广泛应用。同时,亭在其历史演变中,形态和内涵也越来越丰富,更多的历史文化渗透到亭的历史发展中。

2.亭的形态

作为代表性的传统园林建筑,亭造型通透,精巧简单,主要由亭顶、亭身、基础等部分挂装饰、台阶及一段墙体等组成(见图1)。不同的地理、经济、文化条件差异,体现在园林建筑上,因此亭的形式十分丰富。

图1园林建筑“亭”

2.1平面形式

现存或史料记载的亭,从形式来说,十分美而多样。《园冶》说亭“造式无定”。就亭单体而言,平面形式可归纳为两类:几何形和自然形[1]。分别是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三角形、五角形、六角形、长六角形、八角形、扇形、梅花形(海棠形)等常见类型。也有一些特殊平面形式,如半亭、四分之一亭、缺角亭等。除了以上单体的亭,还有亭的组合。如双圆亭、菱形亭(双方亭)、双六角亭以及十字亭、不规则组合多边形亭等;亭与其他建筑(构筑)组合则有廊亭、桥亭、台亭、碑亭、井亭以及衙署中的戏亭、寺庙中的鼓亭、献亭等。

2.2亭身

亭为开敞性结构空间。只有立柱支撑顶盖,四周通透。依亭子平面方式的不同,柱子排列围合方式也不同,有单围柱、双围柱。因而立柱的数量也变化多样,从杭州西湖三角亭的3根立柱到颐和园廓如亭的40根柱子不等,依据其平面形状及组合方式而存差异(见表1)。现代以来出现的伞亭、蘑菇亭、平顶亭,将立柱数量减少到1根,是亭子不断发展的必然。除了柱子亭身外,也有亭子用少量墙体围合,其围合方式则有柱墙、窗门洞、门窗扇、外柱内墙等,形式不拘一格,如苏州怡园小沧浪亭、拙政园的别有洞天及两宜亭,莫不如此。

2.3亭顶形式

与传统古建筑屋顶形式相似,亭顶形式也十分丰富,以攒尖顶、正脊顶(歇山、卷棚)为主,兼有盝顶、盔顶等,以及现代以来出现的平顶。攒尖顶依据平面不同可分为圆攒尖、方攒尖、多角攒尖;歇山顶则多用于方形、长方形、扇形等平面的亭。若为半亭,则亭顶也为半攒尖、半歇山等或呈单坡屋顶。

檐口形式是亭立面形象多样化的重要方面。不同的檐口数量和形式可形成单檐、重檐、三重檐,重檐又可以分为重檐同形和上圆下方不同形两类。如爱晚亭是重檐,万春亭是三重檐;北海五龙亭之首的龙泽亭就是天圆地方重檐方亭。

3.亭的材料

亭的材料使用丰富,并存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差异。空间差异主要指亭整体或亭部分(亭顶、亭身、亭基)的材料有所不同;时间差异是指亭随着历史发展而发生变化。整体而言,可分为石亭、砖亭、木亭、竹亭、铜亭、草亭等。近代新材料出现,于是有了钢筋混凝土亭、玻璃亭、钢结构亭等。天然材料的亭,有些因材料不耐久,现在可见的遗存较少,仅见于部分史料记载,如《泸州画舫录》中的竹亭、木亭、草亭等。遗存的主要有石亭、砖亭、铜亭,如北海的玉瓮亭就是砖亭。亭的同一部位使用材料也会有很大不同,如亭顶,有用灰瓦、琉璃瓦、黛瓦、草顶、铁皮、石顶、铜顶等。不同部位材料则更不同。如草亭的亭基用石材,亭身用木材、亭顶用茅草覆盖。

3.1木亭

古建筑是木结构体系建筑,所以亭也大多是木结构的。木材作为亭身的主要材料,而亭顶因其遮雨御雪的功能,需要耐腐蚀性的材料,因此以琉璃瓦顶和黛瓦顶这两种材料最为常见。木构架琉璃瓦顶为皇家建筑和唐朝宗教建筑中所特有,富丽堂皇,色彩浓艳;木构架黛瓦顶则是古典亭榭的主导,或质朴庄重,或典雅清逸,遍及大江南北,是古典亭的代表形式。此外,木结构的亭,也有做成片石顶、铁皮顶和灰土顶的,不过一般比较少见。

3.2石亭和砖亭

石亭是迄今为止有证可据、存在历史最久远的亭。石亭大多模仿木结构的做法,斗拱、月梁、明栎、雀替、角梁等,皆以石材雕琢而成。位于青海省乐都县城东老鸦峡西口的鲁班亭,始建于北魏时期,就是全部以石质斗拱、梁架而建造的。江南地区的石亭如沧浪亭,石构梁柱,灰瓦歇山卷棚顶。有些则做成重檐,甚至达到了四层重檐,体现了园林古建筑高超的建造技艺。

砖亭是以砖做结构材料的亭,大都是采用拱劵和叠涩技术建造的。安徽滁县琅琊山的怡亭,就是全部用砖建造起来的砖亭,具有显著的园林建筑特色。

3.3茅亭和竹亭

茅亭源于现实生活,山间路旁歇息避雨的休息棚、水车棚等,即是茅亭的原型。此亭多用原木稍事加工以为梁柱,或覆茅草、或盖树皮,一派天然情趣。由于它保留着自然本色,颇具山野林泉之意,所以备受清高风雅之士的赏识。

竹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多用绑扎辅以竹材质作为钉、铆的方法建造。而有些竹亭,梁、柱等结构构件用其他材料,外包竹片,以仿竹形,其余坐凳、橼、瓦等则全部用竹制作,既坚固又便于修护。

3.4钢筋混凝土亭和钢结构亭

随着科技的进步,新技术、新材料应用到了亭的建造上。钢筋混凝土建亭有现场用混凝土浇筑或预制混凝土构件焊接装配,前者结构比较坚固,但因制作复杂模具消耗量大。也有用轻型结构,顶部用钢板网,上覆混凝土进行表面处理。

钢结构亭在造型上可以有较多变化,在北方需要考虑风压、雪压的负荷。也有使用钢结构与其他材料相结合的做法,形成丰富的造型。

4.亭在园林中的布局

4.1选址布局

亭因其玲珑剔透的形象被广泛应用到园林中。亭子不仅是观景休息的场所,也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全园乱。亭所处的位置常与自然山水林泉相依,或山巅、山腰、山麓;或水际、水中、溪畔;或林地、竹丛、花间;或庭院边、建筑旁;或桥头、岛上……这些不同的位置,营造了不同的风景和意境。高处筑亭,人可登高远眺,纵览全景;低处筑亭,可衬托山势高耸;临水筑亭,则自得倒影成趣;林间筑亭,半隐半露,则含蓄平添沉静[2]。

4.2类型与风格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东西南北气候、地理以及亭所在园林环境的隶属关系不同,从而亭的类型和风格异常丰富。从地理位置大致可分为北方、南方两大类。北方的亭雄浑敦实,体量大、屋顶起翘小,坡度小,色彩绮丽,装饰繁复华丽,重檐、多围柱为主,屋顶用琉璃瓦;南方的亭秀丽质朴,体量小、屋顶起翘大、坡度大,色彩淡雅,造型简洁,单檐、单围柱为主,小青瓦屋顶。

5.亭的文化与情感

建筑亭不仅仅是一个可供使用的实体,更是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无论是诗文还是绘画,都有关于亭的阐述。可谓诗为亭雀跃,亭为诗沉静。

5.1风景的栖居:山水画中的亭

“高山流水”在文人心中是品德高洁的象征,古人描绘山水,便出现了山水画。亭是山水画中常见的元素。以“亭”为主题的绘画作品中,“幽亭秀木”的出现意味着古典园林造境的高度成熟,宋代倪瓒每画山水总置空亭,“亭下不逢人,夕阳澹秋影”。从画中可看出他深受全真教“以柔弱谦下为表,以清静虚无为内”(《金莲正宗记》)的影响,所谓“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山水画中表现的亭子十分广泛(详见表2)。

通过山水画中亭子的表现,可以看出亭子在形态、布局、特征等方面的演变发展。如形态上,从五代时期的四方亭到明清时期的双层亭、六角亭,形式越来越精巧复杂。材料方面则有石材、木材、茅草等,亭内布置也日渐丰富多样。

5.2情感的场所:文学作品中的亭

(1)遣怀山水之处

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中,描绘了文人雅士行修禊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的热闹场景。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在亭中乘兴而书,写下了《兰亭集序》。于是兰亭聚会的风雅就如同被反复弹拨的千古名曲。“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记录了年少美好时光与自然美丽风景;游人观览园林时触景生情,往往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感受、领悟呈现出来,而亭在这个过程中恰好起到了载体的作用[3]。从此往后,大量的文学作品借助“亭”遣怀山水、表达离愁、托物言志等(详见表3)。长沙岳麓山上爱晚亭,原名“红叶亭”,红叶亭修建于乾隆年间,毕沅那时正任湖广总督,常到岳麓山一带游览,由红叶想到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于是取意改作“爱晚亭”。

(2)离愁意象之所

古代驿路设长亭、短亭,供游人休息和送别。“亭”逐渐发展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诗人与友人在巴南的津亭话别后将孤寂怅惘之愁绪融入亭景的描写之中。李白有词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又以“灞陵”来指代灞岸送别事。离别之时,送别人随手从灞岸折下一枝柳条,赠与行人,示依依不舍又难以留住的伤别之情。北宋柳永的《雨霖铃》一词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通过寒蝉的悲鸣描写,衬托着日暮凄切的秋景,表达了无限惆怅和依依惜别之情。

6.结语

综上所述,亭在园林建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园林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自身形态成为园林景观之一,也在文化传递中发挥着重要意义。所以,亭的建筑要丰富的类型,优美的外观,合适的布局,才能真正做到亭子的景与情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毛华松.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D].重庆大学,2015.

[2]邹琪.园林景观中亭子的营造及文化解析[J].工业,2016(11):00302-00302.

[3]何海平,陈钢.园林古建中古亭的研究[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8):00157-0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