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乘务运作管理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地铁乘务运作管理分析

朱龙贵

身份证号码:44098219850425xxxx

摘要:随着地铁建设的蓬勃发展,运营辐射范围不断扩大,乘务运作管理由单一到网状化运营管理。本文主要对乘务运作管理及模式进行分析。

关键词:线网发展;乘务运作;管理

一、国内外乘务运作的现状

(一)国内地铁乘务运作

当前我国内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西安、天津、南京等城市的地铁乘务运作模式都不尽相同,如XX地铁乘务分部设置了客车队、工程车队、车厂组三个生产班组,同时设置综技组负责为各个生产模块服务。运营总部车辆部下设运用室负责乘务运作工作,运用室设运转值班员3名,一个信号楼班组以及司机班组,具体如图1所示:

(二)国外城市轨道运营乘务运作

日本新干线路网布局呈线性结构,未构成多节点、多径路的环状路网,JR东日本公司由于所管辖的新干线数量多、里程长,并且还有既有线改造的小型新干线,因而JR东日本公司的新干线乘务实行分线管理。随着新干线的发展,各JR客运公司在乘务组织上也开始改革,以提高劳动效率,如JR东海公司实行新干线客车乘务员与机车乘务员一体化管理,称之为“运用所化”,主要是将新干线的司机与列车员统一管理,成组运用。

二、乘务运作管理分析

(一)乘务运作的特点

1)涉及专业繁多。在地铁运营过程中,与乘务运作有接口的部门包含车辆维保,信号维保,外施工单位部门等众多部门,其专业接口涵盖行车设备、车辆设备、信号设备、线路设施等数个工种。

2)日常信息量大。在乘务运作过程中,乘务分部与外部联系以及乘务分部内部的运作都需要收集和反馈的信息量。如在内部运作中,需要收集生产模块和生产班组的日常信息,及时反馈到相对于的上级或外部门;在外部则需要收集各接口部门的协调信息。

3)行车组织复杂。随着线路承载能力的日益成熟,客流量的不断增加,客运能力不足与客流量增加的矛盾也将不断加剧,为此必须不断优化调整行车组织,如为了缓解客流运输压力,实施了Y型交路,大小交路,不均衡运输等行车组织手段。

(二)乘务运作的基础模块

1)安全管理模块。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上级生产安全任务目标,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确保安全生产顺利进行。主要负责消防、演练、牵头安全,综合治理、落实检查、评估情况、安全事件分析(正线)、安全简报、安全汇报材料、危险源、责任状、工伤、治安、组织安全检查等具体工作。

2)技术运用模块。主要负责技术运用、新线筹备、时刻表编制交路、工程整改、晚点和故障分析、牵头标准文本(编制、修改、会签)、负责做好班组相关内容执行情况的检查,编制日常的“精简高效、科学合理”的列车交路表、人员排班表,提高人员出勤率和劳动生产率。

3)培训管理模块。主要培训、新员工的管理、师徒带教、建立各岗位员工持证/聘用情况数据库、组织技术比武、考试、抽问/抽考、牵头编写各类培训教材、负责督促检查各队组培训台帐记录保持情况。

4)党群管理模块。负责党群、人事、计生、服务、宣传网络工作,文化建设、工会、纪检、共青团、文明办公、劳动合同、员工奖惩记录、生日费发放的相关工作,负责做好班组相关内容执行情况的检查。

5)综合管理模块。全面负责综技组管理,负责生产、计划、质量管理、营销、经营网络工作、配合分部各类安全检查,负责做好班组相关内容执行情况的检查

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发展趋势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核心工作就是为广大乘客提供安全优质高效的运输服务,其主要内容就是客运组织,以及与之相关的票务服务、行车组织、乘务运作、车务维保、车辆维修、物质管理组织等。随着地铁线网的不断扩大完善,单一线路的运营管理简单累加已经不足以支撑网络式线网运

营管理,运营管理机构将不断扩张,各运营管理模块也不断完善。面临着这个庞大的机构在未来发展应从管理扁平化、技能专业化、科技信息化方面进行转型变革。

(一)管理扁平化发展方向

早期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单一,未形成网络化运营,其运营组织架构呈现纵深型,所有组织架构基于单一的运营线路设置,随着网络化逐步形成并完善,运营组织架构将逐渐呈现扁平化发展,不仅仅是增加了管理幅度,更是减少管理层次组织架构。减少管理层次,在某种程度上可降低由于增加管理幅度而带来的管理效率的降低,维持了系统管理的稳定性。

(二)技能专业化的发展方向

地铁线网的网络化、高速化发展给地铁运营单位提出更高的要求,为适应这种高速发展,地铁公司提出岗位人才一专多能计划,要求各岗位员工不仅要掌握本岗位的业务技术,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与本岗位存在联系的其他专业的业务知识,这样才能让基层岗位员工更好的适应岗位发展需求和行业发展需要。

(三)科技信息化发展方向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加的概念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越来越多的领域深入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技术改造,技术共享。乘务运作中包含大量基础数据及框架思维,完全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在互联網平台上有效的对基础数据进行分析,筛选出乘务运作有效数据,提高乘务运作效率,确保运作安全。

四、网络化运营背景下的乘务运作管理发展方向

(一)开展跨专业业务共建,提高专业应急能力

从管理扁平化和技能专业化发展趋势分析可以得出,线网扩张后,运营组织架构必然要经历实行划区域、划线路独立运作,独立运作意味着运营范围内所有相关专业的大融合。这就必然要求各岗位员工不仅要掌握本岗位的业务技术,还需要了解和掌握与本岗位存在联系的其他专业的业务知识。

1)建立跨专业培训体系。培训需求分析是建设跨专业培训体系的第一步,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就是一个收集需求信息、汇总需求信息、分析需求信息、整合需求信息进而得出结论的过程。有效的需求分析是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种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目前尚不存在但在将来可能会出现的。

2)跨专业培训课程建设流程。培训课程建设的过程是一个为了达到培训目的而选择和管理培训内容的过程。

3)跨专业培训计划制定流程。在确定“培训什么”和“谁来培训”后,就要制定指导培训活动开展的方案,及培训计划。

(二)应用大数据思维,提高地铁乘务运作效率

在地铁运营过程中,随时都可能出现设备设施故障,有效及时的处理各种突发故障离不开各专业人员精湛的业务知识以及运营组织管理者的运营组织水平。从长远来看,对乘务运营管理相关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将司乘人员的工作履历、日常培训状况、技术水平、工作态度、违章情况等数据进行大量收集,同时收集列车设备的属性故障特点的维修记录甚至于设备所处的环境湿度、温度、天气等,对上述数据进行系统分析,这样就可以预测出设备运行的状态以及人员在岗的状况,避免可能的设备出故障或人员违章、故障处理水平低下等情况。

五、结束语

随着地铁线网的不断发展,乘务运作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困难和挑战,无论是从运作规模还是运作方式,都将将出现新的变化。但地铁乘务运作始终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只有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等,找到贴合线网发展的乘务运作模式,才能保障高质量的运输服务。

参考文献:

[1]王启慧.城市轨道交通乘务运作管理[J].科技世界,2017.

[2]曾建军.浅析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组织架构设计[J].企业技术开发,2013(3).

[3]刘红亮.轨道交通运输乘务运作管理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