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技创新创业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2

论科技创新创业视野下的高校科研管理改革

李健

李健(华中师范大学科技与产业处,武汉430079)

摘要:高校科研管理应向鼓励科技创新创业方向调整,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是高校整体改革的需要,也是高校财政改革的需要。为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在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进行措施配套。

关键词:创新创业;高校;科研管理

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08-0213-02

0引言

2009年11月温总理在首都科技界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讲话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变革。科学技术是推动这场变革的重要原动力。学习温总理的讲话,结合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出台的一系列决定,可以认为,调整高校科研管理、进一步发挥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时机到来了。在此,本文将探讨高校科研管理调整的方向和相关措施。

1高校科研管理调整的方向——科技创新创业

温总理讲话除了一以贯之地强调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还谈到:“要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要进一步促进经济和科技的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大自主创新的投入,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把显著提高全社会的研发投入(R&D)占GDP的比重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作为一个要奋斗实现的目标。特别要从根本上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我们要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全部科技政策的着眼点,就是要让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

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温总理的讲话内容,总理讲话向我们指出了高校科研管理的一个重要调整方向,即高校科研管理应该鼓励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将高校资源和科技优势与社会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为真正推动生产力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长期以来,高校被誉为“象牙塔”,教师以钻研学问、教书育人为天职,高校科研成果多以论文、专著等形式出现,而且课题立项着重于纵向课题,纵向课题立项则主要强调基础研究。在某种程度上,这导致了高校科技资源与社会经济需要存在一定的脱节,高校智力成果虽然众多,但是否按准了社会经济需要的脉搏?是否真正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高校的巨额投入是否通过经济发展的产出得以实现价值?这一切还有待商榷。

可能有人会说,高校科研应该以基础研究为主业,而基础研究不应急功近利,应以探索知识为目的,不在于其短期效应。这当然是正确的,但不能以此为理由,完全将高校科研与社会实际需求脱钩,只成为纯基础研究的圣地,而根本不服务于社会现实。长此以往,高校科研管理体制将陷于僵化,庞大的高校科技资源不能充分激发活力,片面的评价激励机制将使如山的论文沦为屠龙之术。

温总理讲话表明,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应调整方向,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潜力和活力,使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创业并重,使高校在我国经济发展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首先,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尤其是在当今面临全球性金融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时候,提高我国产品的技术含量,走高端环保的发展路线,是唯一可行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高校科技力量将发挥必要的作用。只有将高校科技研究与我国经济的现实需求紧密联系起来,使科技研发能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才能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这是高校整体改革的需要。前些年,我国高校在招生方面走上了片面产业化的误区,但是在科研上却没有与市场接轨。学生人数不断扩大,但老师所做的研究、讲授的知识与现实脱节,出现了学生规模庞大、但却不符合市场需要的尴尬局面。大学生就业困难,学无所用,甚至还不如中专生及技工有优势。有的大学毕业生拿到本科文凭后,又回到技校回炉。这说明高校如果不重视科技创新创业,不积极服务社会,而是单纯在象牙塔里搞基础研究,会导致高校基本教育职能的缺失,不能起到起码的教书育人的作用。

第三,这是高校财政改革的需要。高校作为非营利机构,以政府拨款作为主要财政来源本也无可厚非。但主动为国分忧、挖掘自身潜力也是必要的。鼓励高校科技人员从事创新创业,是知识创造财富的具体体现,也是高校取得收入的可行渠道。在国家财政紧张的情况下,高校有责任广开渠道,用知识获取财富,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2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措施

为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在科研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进行措施配套。

第一,指导思想的明确。高校应明确发文,鼓励科技人员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机构和相关中介服务机构,从事技术开发、转让、咨询和服务工作,鼓励科技人员将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服务相结合,保护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的自由和合法权益。指导思想的调整是一切配套措施的指南和根本。为此需要学校领导层面的高度重视与统一思想。并应结合本校实际,根据本校的办学特色与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创新创业相关规划。

第二,管理机构的设置。为加强领导,学校可成立专门机构对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进行管理,在机构正式设置前可成立协调小组,行使相关职责。学校各职能部分在管理机构的协调下密切配合,为创新创业创造条件、并实施规范管理。

第三,在人才引进方面的配套措施。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团队具有自身的特点。在某些方面他们可能与传统型高校人才有一定差异,这是由他们的素质特征决定的。高校应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魄,加大科技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团队的引进力度。只要认真考察、合同管理、权责明晰,就能够做好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引进和使用问题。可以规定,创新创业型人才及团队的引进数量,应占当年招聘计划的一定比例。

第四,在职称评审方面的配套措施。职称是个指挥棒,涉及到广大教师的切身利益。职称不仅关系到广大教师的收入,也同样关系到教师的职业声望和社会认可,所以职称评审条件最能决定教师科研的导向。如果不解决职称评审中的考核条目问题,则一切措施都会成为无源之水。学校在职称评审时,要综合考虑科技人员所产生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将教师的创新创业成绩也纳入职称评定的可选条件中去,使创新创业型教师有证明自己素质的依据,也使相关人员能放下包袱,安心从事创新创业活动。

第五,在工作量考核方面的配套措施。学校考核工作量时,要综合考虑科技人员的教学工作量、基础类科研工作量和创新创业工作量。对创新创业型人才,其考核要求可以有所不同、有所侧重。科技人员从事创新创业活动可分配部分经费折算工作量。改变目前的清一色、一刀切的工作考核方法。鼓励教师在承担教学科研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科技及产业活动。

第六,在岗位设置方面的配套措施。学校可设置专职研究开发编制(即研发型教师)。完成学校规定工作量的研发型教师可享受与其他高校教师同样的工资福利待遇。目前高校教师编制主要分为研究型、教学科研并重型、公共课教师、思政教师这几类,但涉及到科研的区分方法实际上还是侧重基础研究,而不重应用型研发。这样创新创业型科技人员在高校名不正、言不顺,缺乏相应的管理口和管理渠道。如果能设置专门的研发编制,则其他配套改革就都有了相应明确指向。

第七,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配套措施。学校应鼓励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允许科技人员从科技创新创业中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并使其创新创业劳动能通过市场效益加以检验。学校从科技成果转让所得净收入中应提取一定比例用于一次性奖励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采用股份形式实施转化的,应将一定比例的股权奖励给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

3结语

高校调整科研管理指导思想和相关措施,注重科技创新创业是大势所趋,这是我国整体经济和高校现状决定的。积极应对这一潮流,做到改革的稳定、有序、合理进行,将高校科技研究同我国的经济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使科技研发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推动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责。我们应大胆探索、谨慎求证,确保相关工作的有效开展,为高校科研管理创开一条新路。